□ 本报记者 祁 洁 本报通讯员 王洪岭 史得江
别人搞农业,一门心思想种出点儿花样来。海兴粮心休闲农业公司却想方设法地为人们打造新玩法。“饲养员”“农夫”“军人”“面点师”……为了让游客玩得嗨,这儿的创意不断。
刚刚从北京参加完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训,张宝金对专家提到的观点非常认同——“村庄变景区,农田变农场。”这恰是他要打造的园区新愿景。
别人搞农业,一门心思想种出点儿花样来。张宝金却想方设法地为人们打造新玩法。“俺搞农业,以种养为辅,以旅游体验为主,因此俺给园区起名‘开心农场’。怎样让游客到这儿玩嗨了,且有文章可做呢。”张宝金滔滔不绝地说。
张宝金是海兴粮心休闲农业公司的负责人。公司周边是体育器材产业园,附近的体育器材企业一家连一家,唯独粮心公司搞农业。别看张宝金嘴上夸夸其谈,近10年来,周边企业办公楼、厂房越盖越气派,他园区的1000多亩地却看不出啥动静来。
“宝金,这些年你闷头鼓捣啥了?”偶尔和其他企业老板打照面,对方总会试探性地问几句。“俺正从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过渡,前期铺垫工作已经做得差不多了,往后光剩有动静了。”张宝金乐呵呵地说。
“干啥大事需要准备10来年,时间太长了吧?”别人仅是简单一想,对于张宝金来说却是百般煎熬。搞了多年的工程项目,最初他迈进农业的门槛,仅仅是为了圆一个愿望——怎样闯出一条新道让盐碱地多产出些效益?可真跨入这行,他发现一切太难了。
前头刚栽的树,没几天陆续出现死棵。大棚的菜,天旱天涝都受制,就是碰上好年景,和别家菜一窝蜂地上市,也卖不了多少钱。“搞农业可不是简单地种和收这么容易。”一次次栽跟头,让张宝金渐渐摸清了其中的门道。
下一步该怎么走?不换个思路只能陷在里头。在生意场上摔打了这么多年,张宝金历练出一股韧劲儿:“要么不干,干了就要干好。”
几次外出参观,他发现自己的思路太老套了。人家搞农业,可不是单纯的种菜、种粮卖产品。有人将园区装扮得漂漂亮亮,人们来了除了采摘品尝,还有捡鸡蛋、锄草、喂鸡等多种体验活动。还有人把林子打造成军事研学基地,大人孩子去了可以在“战场搏击”中圆自己的军人梦。最让他深受启发的还是同行说过的一句话:“搞农业不能光自己劳动,还要和目标对象互动,园区人气高了,自然而然就能挣到钱了。”
张宝金越琢磨越觉得这句话有道理。林子,他有;大棚,他也建了。这些年园区发展最大的束缚因素就是光有劳动没有活动,突然他脑中闪出一道光——点子有了!
在林子里添置拓展训练器材,丛林CS、攀岩、障碍训练,每个分区适合不同的年龄段;林子里的鸡鸭鹅单独圈成一片,人们可以在这里体验“饲养员”的角色;大棚里除了蔬菜又种上瓜果,游客来这儿锄草、疏果、间苗,当个“农夫”挺快乐。
除此之外,海兴盐碱地适合种植硬质旱麦大红芒,产量虽低,用其制作的面食“长饽饽”却有嚼头。逢年过节,当地有蒸“长饽饽”走亲访友的习俗。这些年在外搞工程,张宝金一直没把蒸饽饽这项老手艺撂下。这两年,他把这项老手艺申请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把它与农业融合到一块儿研究起旱碱麦文化来。“宝金,还是专心把农业搞好了吧。”别人听了常常这么劝他。“俺这可不是在做学问,而是在研究新玩法呢。”他又有了新创意。
眼下,园区大院内,面粉加工厂正在建设中。“除了搞面粉加工反哺农业之外,旱碱麦研学体验才是俺这儿的重头戏。人们来了,可以参观了解小麦种植加工的每个环节,还可动手体验面食的传统制作工艺,这也是无形中在向人们灌输粒粒皆辛苦的理念。”张宝金剧透着自己的“新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