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沧县纸房头段主要流经大白洋桥一村、二村和三村,长约6.5公里。近年来,纸房头乡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重保护、微开发,依托当地的自然文化生态打造沿岸特色景观:南排河穿运倒虹吸工程附近就势打造滨河公园;好生态引得上千只白鹭在运河畔“落户”;好风景催生好“钱景”,越来越多村民吃上“旅游饭”。大伙儿纷纷感慨:“绿水青山成了俺们的幸福靠山。”
倒虹吸工程“长”成滨河公园
荷花艳,游人醉,蝉鸣蛙鼓鸟欢歌。眼下,沧县纸房头乡南排河穿运倒虹吸工程西边河道中的荷花竞相绽放,吸引不少游客到此游玩观光。
“哇!太壮观了!”才要下台阶,记者一抬头,便被眼前景色所惊艳。那任卷任舒的荷叶间,一朵朵荷花或露尖尖角,或摇曳着飘逸的裙摆,白如玉,粉似霞,绿如翠。风儿吹来丝丝凉意,不由和着蝉儿的歌声哼起了小曲,此时的心情用一个字足以形容——美!
正要往下走,纸房头乡工作人员崔庆刚的一句话让记者停下步子:“我们将依托倒虹吸工程,在不影响其行洪泄沥功能的基础上,沿南排河和运河河道就势打造倒虹吸滨河公园。届时,除了观赏荷花,这里还有主题广场景区、次广场景区、涉水景观区、倒虹吸水文工程观赏区、读书赏荷区、老年健身区、农艺园林区等多个景点,水天一色的生态美景定会让你不虚此行。另外,我们正在谋划建设‘沧州市水文博物馆’,市水务局已做出详细的修建性设计方案,此项目将与倒虹吸公园南北相映。”
“天下有河不为奇,河下有河古来稀”。大运河由南向北流,南排河自西向东流,在沧县大白洋桥三村东南呈十字形交叉。南排河以涵洞的方式从运河下方穿过,两头高,中间低,恰似倒置的虹吸管结构而得名倒虹吸。作为大运河沧县段的重要水利枢纽,如今,倒虹吸工程依然矗立在河道上管控河水发挥作用。
倒虹吸滨河公园北邻南排河东西向河堤路,南接南排河北坡亲水线,东起北运河倒虹吸闸口,西至大白洋桥二村公交车站广场附近,东西长约537米,南北宽约50米,规划设计区域约2.7万平方米。崔庆刚介绍道,整个公园建设坚持重保护、微开发的原则,就势将公园边界的乡村、林地、村庄、河堤路连成线,使其互为框景,为人们打造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完美融合的休闲好去处。
千只白鹭成了“常住户”
“快看,天上飞的是什么鸟?”众人赏荷间,不知谁喊了一声,一位游客将相机镜头转向空中,只见他观察了半天将信将疑地说:“好像是白鹭。”
崔庆刚说:“没错,那几只白色的鸟都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白鹭。如今白鹭成了这儿的常住户,多的时候有上千只呢。这会儿天热,它们都在河边的林子里避暑呢,早晚天凉快,它们就成群结队地出来活动了。”
“白鹭为啥喜欢上了这儿?它们对环境敏感着呢。”记者好奇地追问。“还不是因为这儿的环境好,倒虹吸工程旁边的那片林子就是它们的栖息地,它们都在这儿住了好几年了。”崔庆刚笑答。
在崔庆刚的带领下,记者决定深入白鹭“驻地”探个究竟。沿运河堤顶路进入倒虹吸工程管理处大院,拐过一排房子,便见一个个小白点在树林中上下翻飞,“叽叽咕咕”的叫声不时传来。管理处工作人员马强走过来轻声提醒道:“那些白点儿都是白鹭,大家说话小点儿声,别惊扰了它们,但凡动静大点儿,它们就被吓跑了。”
在这儿工作了30多年,马强是附近环境变化的亲历者。“以前,上游电镀企业多,别说鸟儿了,水里连鱼都少见。随着环保治理重拳出击,周边的水清了、树多了,连对环境十分挑剔的白鹭也喜欢上了这儿。随着白鹭越聚越多,人们把这片林子取名为‘白鹭栖息地’。如今,周边村民没事就在附近溜达,碰见有人打鸟、吓唬鸟,他们就上前阻止。有人护着,有林子落脚,还能去河道中戏水、觅食,要不它们在这儿落户了呢。”马强喜笑颜开地介绍着。
好风景催生好“钱景”
烈日当头,走进位于大白洋桥三村的古香椿园,一棵棵系着红丝带的古香椿树枝繁叶茂、比邻而立,为人们搭起一片凉荫。虽然过了香椿采摘季,依然有不少游客到此乘凉。
漫步林中,村党支部书记王金明张口不离“香椿”二字:“别村姑娘会织布,大白洋桥的姑娘会上树,俺村种香椿有年头了。这些树都是上百年的古树,相传清朝乾隆皇帝乘船下江南在此路过,被香椿的香气所吸引,品尝后大赞大白洋桥的香椿香,由此,俺们这儿的红叶香椿被御封为‘贡椿’呢。”
大白洋桥香椿经历过“辉煌”,也遭遇过“低迷”。随着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不少村民刨树种粮,香椿树数量骤减,如何在香椿种植上做深文章,提高大伙儿的积极性?王金明一直在琢磨。
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持续推进,背靠大运河畔的大白洋桥三村将发展的方向对准乡村旅游,修建简易码头,整修乾隆古井,开设农家乐,“如今,香椿不愁卖了,收入翻番了,俺村人气更高了,可谓一举多得。”谈及这几年香椿节的丰硕“战果”,王金明笑得合不拢嘴。
离古香椿园不远,大白洋桥二村传承合作社的桃园里人气也不低,不少游客正拎着小篮子在桃园中“寻宝”。“大家别不好意思品尝,不尝哪知道该摘什么样的。”合作社负责人岳明成左右招呼着。
站在地头,岳明成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桃树头一年挂果产量不高,每公斤采摘价按10元算,一棵树收入100块钱,一亩地能闹五六千元。往后产量越高,收入就更高了。今年,俺计划打造一片示范园,带着周边村民一块儿吃‘旅游饭’。”
如今,在纸房头乡,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各村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禀赋,将乡村旅游融入到人居环境改善、农民增收致富中来:大白洋桥三村春季摘香椿、夏季赏荷花;大白洋桥二村种植玉米、桃子、西红柿,搞采摘;周庄子村冬季滑雪……纸房头乡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将各村特色连成一条旅游线,处处有玩头,季季有赚头。难怪村民们张口闭口就说:“好风景催生出了好‘钱景’,地还是那块儿地,种出的价值却今非昔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