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06日
第05版:05

刘子江 一家四代运河情

本报记者 杨金丽 魏志广 摄影报道

刘子江为记者讲述买卖街的传说

沿着运河一路北行,导航显示,已经到天津静海了,又指示我们往文安大城的方向走。没走多远,就到了青县人和镇村——忽然意识到,原来人和镇村处在沧廊津三地交界处。

79岁的刘子江就住在这里。每天早上,从“祥和居”出来,不多远,就到了运河湾。从东码头走到中码头再走到西码头,遥想当年漕运发达时桅杆上挂着八个大红灯笼,如同信号灯般指引来往船只的情景,以及买卖街昔日的繁华旧梦,老人禁不住感叹:“我们家就是那个时候从沧州迁到人和镇的,这一住就是四代人。”

“祥和居”是刘子江给自己的老屋取的新名。前几年新农村建设,刘子江主动带头拆了自家的三间正房。“我经常上静海玩儿,人家那的环境可好了!我就想着,什么时候咱人和镇能这样漂亮呀!”村里环境变美了,刘子江把自家老屋从里到外重新装修了一遍,大门口特意做了个古色古香的灰瓦屋檐,和村里给家家户户刷的白墙特别配。

一进“祥和居”,阳光房里种满高高低低的绿色植物,正房内,一身白色对襟汉服的刘子江坐在茶台旁,一脸幸福满足的笑。“我们人和镇村118户,家家都有一段传奇。”

同治10年(1871年)2月,李鸿章将淮军部将周盛传调驻马厂,兴建兵营。兵营外原有18家驻军家属,后来发展为买卖街,商铺、邮局、浴池、书馆等应有尽有,后来曹锟亲笔题写“人和镇”作为村名,仁义和顺之风流传至今。

刘子江的爷爷刘朝臣从医,原本在沧州城内开有一家医馆。1917年的一天,驻扎马厂兵营的一名旅长骑马到沧州办事,中途马匹病了,刘朝臣给看好了。旅长非常高兴,让他到人和镇办医馆。刘朝臣当时也未在意。谁知几个月后,门外竟然来了一群官兵,赶着骡马大车,说是来给他搬家的。原来,旅长在人和镇给他置办了医馆和住处,就这样,刘朝臣一家搬到了人和镇。

那时的人和镇,有七八千人,算上流动人口,可达两万多人,运河上帆樯云集,百舸争流,经济繁荣,商业兴盛。刘朝臣的医馆名为“茂生堂”,黑匾金字,是旅长赠送的。这块匾一直挂到1937年,毁于日军的战火中。刘朝臣医术高超,给兵营的官兵和人和镇的老老少少看病,深受人们敬仰。刘子江的父亲和妹妹都继承了家传的医术,一辈子行医救人。

到了刘子江父辈那一代,抗日战争爆发。刘家子弟都是血性汉子,他二伯刘云峰加入共产党,负责搜集、运送情报,为开辟运东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当然,这些都是后来才知道的,在当时,入党、抗日都要瞒着家人,秘密进行。当时,刘云峰和同村的李树枝、张文奎同为共产党员,一次三人分别到青县大邵庄、静海县沿庄、大城冯庄送情报,由于叛徒的出卖,到沿庄送情报的李树枝被鬼子杀害后,装在麻袋里,扔在了运河中。李树枝家人四处寻找,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其子寻到河堤边,河浪翻滚,将麻袋冲到面前。打开一看,李树枝被铁丝五花大绑,早已去世多日。

新农村建设中,村里专门绘制文化墙。李树枝英勇牺牲的一幕,被绘在李树枝孙子李秀岩家的墙壁上。

刘子江一辈子没离开过运河。小时候在运河边长大,大了干水利,建扬水站、排灌渠,参与运河渡槽工程,运河于他,有着深深的感情。

刘子江主动拆除的三间房子,如今成了村里的街心花园,墙壁上,绘着买卖街的繁华景象。遇有游客到此,刘子江会客串一把导游,绘声绘色地讲起买卖街的故事。“买卖街就在运河河堤边,有400多家店铺,家家门前点着汽灯,自昼竟夜,人流不断。当时的司令部在村西,司令部对着的,是上海大资本家荣家开的大饭店。买卖街上有三大饭店、三大会馆,还有一家店叫‘四合义’,有冰窖和大小船只,做的是运河漕运生意,快船到黄骅拉海鲜,慢船南北运蔬菜,很是兴盛一时。除此之外,照相馆、绸缎庄、小酒馆、粮油店等,更是应有尽有。在京津买不到的东西,到人和镇都能买上。人和镇最多时有76个姓,姓张的不是一家张,姓李的不是一家李。生意人信奉以和为贵、和气生财,人和的风气就这样代代相传……”说起这些,刘子江特别自豪。

2021-08-06 本报记者 杨金丽 魏志广 摄影报道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1088.html 1 刘子江 一家四代运河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