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个月,以“智联世界·众智成城” 为主题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开幕,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大咖云集,深入探讨AI前沿科技话题,体现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和应用全球化发展趋势。
“大数据之父”、牛津大学网络学院互联网治理与监管专业教授舍恩伯格,在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上分享了自己关于数据驱动智慧城市发展的前沿洞察。
他表示,智慧城市的核心不在于具体技术或数据基础设施,而在于根据数据作出更好的决策,它需要的远不止技术进步,更需要组织和机制上的创新和进步。
舍恩伯格还幽默地说:“我并不认为全球的城市发展来自于草率决策的‘智障’城市,我们需要发展智慧城市的概念,使其不再局限于数据基础设施这一狭隘观点,只有这样它才能获得成功。”
前不久,郑州京广路隧道作为“智慧隧道”失灵就曾饱受质疑。
原来,作为郑州城市大脑·智慧城管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州智慧隧道一期(京广路隧道试点)建设工作已经步入尾声。从相关报道来看,作为“智慧隧道”的郑州京广路隧道具有很多亮点:
“智慧大屏能实时监控各隧道内的各种情况,及时发出预警,通知现场人员采取应急处理”“如果隧道内发生交通事故、火灾、设备故障,智慧大屏会立即感知到事故发生情况,作出预警,指挥中心工作人员也会立即通知现场人员前往处理,或疏散车流”。
不仅如此,六大模块,还能使郑州隧道“会思考、会说话”。如隐患事故感知模块和应急管理模块,能“对各类设备问题、恶劣天气、违章停车等突发情况,提供早识别、早发现、早跟踪、早处置的应急处置工作基础”,而“隧道内定位/导航模块,能实现隧道内人员、设备、车辆精准定位,提高日常病害处置效率。如果有突发事故发生,他们能通过后台记录的人员最后所在位置,实现人员的快速搜救等功能。”
还能精准定位,“能通过UWB定位技术,实现隧道内的病害位置、人员位置、车辆位置的精准定位,定位精度在1米以内”。
可惜的是,在此次“7·20”郑州暴雨灾害及相应发生的京广路隧道积水灾情中,据相关媒体的报道,从大量遇险逃生者事后的描述中,很难真正看到、感受到这一“智慧隧道”的“智慧”发挥。例如,传说中的智慧隧道的预警功能,多位司机的描述都是“没有收到任何有关道路安全的提示或预警”“在路边没有看到任何封路或禁止通行的标志,车辆如常地驶入”。
业内人士坦言,目前“智慧隧道”还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只是具备必要的数据采集、远程控制和信息提示功能,只是相对的系统联动和自动化。事实上,云计算、大数据、AI、数字孪生等概念与实际落地应用,需要各个环节的紧密衔接,仍然需要过程。
舍恩伯格是世界上最早洞见大数据时代发展趋势的数据科学家之一,其《大数据时代》一书畅销全球。他此番演讲也是个重要提醒,对于一哄而上的智慧城市建设,如果只是拍脑袋上项目,而缺乏科学谋划和顶层设计,用不了多久就会留下一批“智障”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