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20日
第05版:05

老兵重走长征路

热心传播红色文化

高秀林宣讲后,少先队员为他戴上红领巾

本报记者 齐斐斐

仲夏的成都,蓊郁清爽,清早的山风飘荡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高秀林早早骑自行车出了门,白色衬衫上,党徽异常鲜艳。这是今年他的第20场宣讲。虽然重病残躯,但只要讲起红色故事,老人眼里都是光。

让“剩下的”日子有意义

高秀林是泊头王武庄乡后河村人,今年70岁,从2008年10月开始,历时197天重走长征路,并在沿途触景生情写下136首诗。老人整理出部分诗歌出版,编辑出书《长征梦歌》。几年来,老人身在成都,担任四川师范大学传统教育辅导员,及多所中小学的课外传统教育老师,讲红色故事,传红色精神。今年,他同四川的老红军老干部们组成红色宣讲团,共同努力让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红色精神在四川大地传承。

高秀林告诉记者,他从小跟姥姥长大,舅舅是红军,从小姥姥就给他讲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家庭的耳濡目染,让高秀林从小对党就有朴素的感情。17岁时,他参军入伍。80岁的姥姥把他送到军队说:“年轻时送去一个红军,70岁送你哥哥去参军,没想到80岁了,又送出一个解放军。”

入伍后,高秀林刻苦训练,很快加入了共青团。第二年5月25日,刚满18周岁的高秀林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当了班长。1971年,他在一次战备任务中严重受伤,锁骨、肋骨多处骨折。1973年,他退伍回家后没有申请国家照顾,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2005年,高秀林的儿子考上大学,一家人沉浸在喜悦中。就在这时,高秀林发现左胸位置的疼痛加剧了,还长了个肉疙瘩。他以为自己患上了绝症,就想“让剩下的日子有意义一些”。

2008年10月10日,从江西瑞金出发,他沿着先辈们的足迹踏上了自己的长征路。

同样的步调再次“长征”

重走长征路之前,高秀林就已经把红军长征途中的各个历史事件都了解得一清二楚。走上长征路后,他就给自己定了计划:要和当年红军的步调一致。

长征中,红军行军用了大约200天,打仗用了60天,休整、开会和做群众工作约110天。高秀林一个人的长征,也严格按照这样的时间表来执行。“红军当年行军的时间,我也步行走长征路;红军当年打仗的时间,我就停下来根据一路的感悟写诗歌。”

2009年10月11日,高秀林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沿着先辈走过的路,终于抵达了陕北吴起县。

高秀林告诉记者,为了感受当年红军爬雪山的情景,他徒步爬上了海拔4900米的夹金山。在离夹金山山顶10多米的地方,他由于海拔高缺氧,实在走不动了,但仍在盟兄弟儿子的搀扶下,登上了顶峰。在终年积雪的山顶,他脱下棉袄,留在了那里。一首《挡一些风寒》,最能记录他当时的心情。

“重走长征路,我实际用时197天,其间我一共在158户农家借宿,受到165位沿途朋友的帮助,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出136首诗歌,认了7个干女儿,结拜了6个盟兄弟。”老人笑着说。

红色故事串起“红线”

长征路走完后,老人又开始了新的“长征”。他的诗歌都是徒步过程中写下的,匆忙之中,一些语句不是很通顺。更让他心有不甘的是,当时所写的136首诗歌,没能尽情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他决定续写诗篇,把对过去的感怀和对未来的期盼完整地串成一条“红线”。

重走长征路后的几年里,老人把全部心血都放在了完善诗稿上,夜夜废寝忘食地推敲。老人将诗集定名为《长征梦歌》,分《长征辞》《踏上征程》《奋勇向前》《传承万年》四部曲。除了修改诗稿,他又续写了78首诗歌,增加了《长征回韵》《战士情怀》《生命与使命》《党在我心中》四部曲。还精心设计诗集装帧,封底封面上分别绘制着马灯、火焰,中间用一条红丝带相连,马灯象征着燎原星火,火焰象征着新中国的繁荣富强、誓将长征精神永相传……

转眼10余年,高秀林走到哪里,就把《长征梦歌》带到哪里、送到哪里。后来老人到成都生活,在各个学校多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他是四川师范大学的传统教育辅导员,还是成都多所中小学的课外传统教育老师。今年是建党百年,高秀林和当地的老红军老干部们组成红色宣讲团,每一次宣讲,都会让观众热泪盈眶。

“在我有生之年,会继续把余光和残热发挥出来,让先辈的血在后人的心里流,长征路在子孙的脚下走。”老人坚定地说。

2021-08-20 老兵重走长征路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2437.html 1 热心传播红色文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