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玉洁
走进沧县实验学校,博学楼、厚德楼、致远楼和知行楼首先映入眼帘,教育长廊、文化长廊、艺术长廊穿插其间,古朴而清新。小学教学楼以《弟子规》和《论语》为主要内容,各层楼道主题不一,文明礼仪、感恩教育、名家劝学、国学经典、德育故事,还有制作精美的《弟子规》全文图,营造出浓厚的国学氛围,积极引导孩子们向上、向善、向美。初中教学楼的大厅里悬挂着《孔子行教图》和《千字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8幅图片张贴在楼道墙壁上,时刻提醒学生要注重品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
不仅着力打造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从2006年开始,沧县实验学校还持续推进传统文化进课堂,以经典诵读、书法教育和校本课程为抓手,推动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2015年,沧县实验学校被评为“全国优秀传统文化百佳示范校”。
15年诵读经典 童谣唱响校园
“读千古美文,以圣贤为师,与经典为友。”秉承这一教育理念,沧县实验学校以多种形式组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一坚持就是15年。
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学校为每个年级都安排了相应的诵读内容。从一、二年级的《弟子规》,到三年级的《千字文》、四年级的《必背古诗词》《声律启蒙》,再到五、六年级的《论语》, 孩子们利用每天晨读的20分钟大声诵读,日积月累,这些国学经典中的词句无需刻意背诵,就深深印刻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
为了让学子们多阅读经典著作,学校购置了4万余册图书,以“图书漂流”的形式在各年级中传阅,让每一个孩子都能阅读到经典的国学和文学作品。
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熏陶和每日诵读经典的影响下,沧县实验学校的很多学子对古诗词充满了兴趣。周胤好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两度登上“中国诗词大会”舞台,在2020年第五季第六场比赛中,他冲出百人团,夺得少儿组第一名,站上了第七场比赛的主赛场;在今年第六季的比拼中,他更是发挥出色,成功夺得一场擂主。
在诵读国学经典的同时,学校还开展了“童谣唱响校园”活动,要求学生结合传统文化自己创编和诵唱童谣。孩子们先后创编出《我是中华好少年》《新三字经》《实验人》等几百首童谣,然后又通过小品、情景剧、相声、三句半、快板等形式精彩演绎,给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气息。
每天午写20分钟 书法成为必修课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在沧县实验学校,书法成了学子们的必修课。每天中午到校后,伴随着婉转悦耳的古曲声,孩子们平心静气,稳握笔、慢书写,全神贯注于每一个笔画、每一个汉字。每天20分钟午写,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字就有了明显改观。
中高年级每周都有书法课程,学校聘请书法专业人士来为孩子们授课、指导。
在全校普及书法教育的基础上,学校又通过多次筛选,组建起书法社团。由专业教师编写教材,对不同年龄段的社团成员因材施教,进行软笔和硬笔书法指导,使学生的书法水平有了更高层次的提升。几年来,先后有40余名学生的作品在县、市级比赛中获奖。
28门校本课程 传承传统技艺
太极扇、传统弓箭、京剧、缝纫、刺绣……周四下午是沧县实验学校的学子们每个星期最期盼的时间,因为他们又可以继续探索自己喜爱的传统技艺了。
28门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涵盖了戏曲、民俗、编织等多个传统技艺门类,学校特邀非遗传承人与学子面对面,让孩子们领略传统技艺的魅力,了解技艺背后的故事,将传统技艺不断传承下去。
学校还专门开设礼仪课,以《弟子规》为基本教材,通过讲解传统文化礼仪,让孩子们懂得什么样的言行是文明的,什么样的言行是不文明的,进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有礼貌,懂规矩,讲文明。同时,以实际行动带动家长和亲朋,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学校还将开发出的校本课程与信息课、班会、队会活动课结合起来,以此为契机,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