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24日
第03版:03

回 顾

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较好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市、美丽沧州奠定坚实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

●协同发展成效日益显现

全方位对接京津、承接转移,累计与京津合作项目1800余个,协议总投资7100亿元。

科技、教育、医疗领域合作不断拓展,成功引进南开大学·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百度Apollo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等项目,与清华、北师大等11所京津高校牵手合作,同北京301、天津肿瘤等52家知名医院实现联合办医。

加强与京津、省会、雄安互联互通,石衡沧港城际铁路开工建设,京沪(沧州段)、津石(沧州段)、曲港(曲阳至肃宁段)高速建成通车。

●沿海开发建设提质升级

大力推进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20万吨级航道、矿石码头竣工投用,黄骅港吞吐量位居全国沿海港口前十。

装备制造、绿色化工等现代临港产业加速聚集,累计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775个、总投资2260亿元。

“九路三互通”城市先导工程启动实施,中东欧商务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开工建设,黄骅新城初具雏形。

渤海新区2020年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占全市1/6、1/3、1/5。

●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

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次产业结构从9.2∶44.9∶45.9优化为8.5∶38.8∶52.7。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明显快于规上工业,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

创新发展迈上新台阶,全社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31.3%,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9.8个百分点。

建成省级创新平台183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比2016年翻了两番和一番。

全市省级以上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9个,泊头获评“中国绿色制造名城”。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粮食总产量突破90亿斤,土地流转率超过55%,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0家,农业产业化率达69.8%。

●城乡建设取得实质进展

中心城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新改建城市道路25条,路网密度是2016年的1.6倍,交通拥堵及停车难整治提升工程稳步实施。改造老旧小区545个,惠及28万人。

沧州荣获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国领军智慧城市奖,入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

县城建设品质提升,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全省领先,成功创建4个国家园林城市(县城)、3个国家卫生城市。

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完成,138万户农村居民用上天然气,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全覆盖。

●改革开放活力竞相迸发

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累计衔接落实国务院、省政府下放行政权力事项72项。

全省首创出让用地房建项目、工业项目等全周期全流程导图,编制公开审查要点经验做法被国务院推广,公共资源交易实现全流程电子化,信用体系建设进入全省第一梯队。

市场主体总数达到59.5万户,是2016年的2.2倍。

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走在全省前列,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实现全覆盖。

企业家直通车办公室被中央统战部评为“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十佳创新案例”。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中东欧(沧州)中小企业合作区获国家工信部批准设立,得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

●“三大攻坚战”圆满收官

“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19.9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67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7个贫困县整体摘帽。

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PM_2.5平均浓度降至47微克/立方米,较2016年下降30.9%。

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成通水,在全省率先实现江水村村通,累计压减地下水2.92亿立方米。

森林覆盖率达到33%,比2016年提高3.5个百分点。

平安沧州建设升级加力,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持续加大民生投入,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占比达80%以上。

城镇累计新增就业40.33万人,常住参保人口实现全覆盖。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新改扩建中小学939所、县级以上普惠性幼儿园305所,全市提前两年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验收。

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构筑起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坚强屏障。

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深入开展,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2021-08-24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2702.html 1 回 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