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24日
第06版:06

工地上的“许三多”

——记河北省“最美农民工”刘振环

本报记者 齐斐斐 吴晓彬 摄影报道

清晨5时,沧州嘉禾大道的工地上,几盏灯还闪着慵懒的光。泥水坑洼的路上,几辆商砼车轧过,带起片片灰尘。灰尘落定的时候,一个灰色的身影出现在路的尽头。今天是项目开工的第一天,作为圣卓集团的一名工长,刘振环第一个到了场。

与泥水打交道的20年,这样的默默“出场”,他早已习以为常。

粗犷汉子的细心

憨厚朴实,46岁的刘振环有着许多农民工“可爱”的笑容,不一样的是他有“许三多”式的眼神,执着和坚持是这个农民汉子的底色。

刘振环的家在运河区刘胖庄村,17岁初中毕业后,就到村上的建筑队当小工。推沙子石子、抹灰、镶砖,看似简单的活儿,却要经过成百上千次实践才能摸透其中的门道。抹灰需要水平,更需要垂直,墙面才会均匀立体,没有角度的偏差。这就对抹灰工提出了精细的要求,千斤坠得不偏不倚,差之毫厘,就可能造成墙面不平或浪费材料。对此刘振环对每一个环节都认真学习,精益求精。

刘振环不爱说话,但学得仔细、干得地道,逐渐也出了师。5年,与各种涂料相伴的5年,在刘振环的青春岁月中,那些五彩斑斓的墙面与内饰就是他对未来的憧憬。

时光回到15年前,刘振环自己组建了装修队,凭着那股认真劲儿,得到了很多客户的认可和好评。同时也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学习技术,不断破解难题。刘振环说,十几年前的沧州,仿古建筑较少,掌握琉璃瓦屋顶铺设技术的人较少。有一次,接到客户要求后,立刻就找到了“高人”学习。根据实际情况,认真研究,找到了屋角弧度铺设的诀窍,完美完成了仿古屋顶的建设。

施工班长的恒心

术业有专攻,一个好的建筑绝对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泥土之于艺术、农民工之于艺术的塑造者,二者之间只有认真学习、不断创新才能抵达。7年前,刘振环与圣卓集团董事长许云飞相遇。在项目建设中,许云飞专业的技术和充满活力的奋斗精神,让这两个有理想的人走到了一起。

黄骅湿地公园项目中,学会了“人字铺”;东光开发区主干路项目中,学会了抄平放线、在渤海新区大化工程项目中,学会了各种设备基础建设……就这样,在不断学习实践中,刘振环进步飞速。

“使用水准仪是项精密的技术活,不论是道路还是地下管道,坡度的把控是最关键的,有时候5米就要做一次抄平。咱是做工程的,一定要做良心工程,为政府和老百姓服好务。”刘振环这样说,也一直这样做。

为了满足建设方的要求,每项工程开工后,他都加班加点制定出具体施工方案,确保施工进度。在整个施工期,他几乎都是吃住在工地,为班组解决技术疑难问题,确保工程技术到位、质量达标。他用过硬的施工技术和工地管理水平获得了公司上下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如今,他已是圣卓集团的一名施工班长。

他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每接手一项新的工程,就开始挑灯夜战,利用晚上休息时间,认真学习相关的施工规范,对工程质量规范熟记于心。同时要求施工现场技术人员学习规范,严格按规范和标准操作和施工。为了塑造精品工程,每一项工程开工后,他都会要求先做模板工程或样板间,以引样工程引领工程质量,确保每个分项工程达到最优质标准。

“拼命三郎”的爱心

对工作,刘振环是个“拼命三郎”,可是对家庭,这些年,他却无暇照顾。两个孩子上学,他一天都没接送过。老母亲半月板手术,他白天黑夜在工地赶工,陪在床前的也只有妻子。

随着工作的深入,刘振环深感自己专业技能的欠缺,深刻体会到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在认真工作的同时考取了电焊工、建筑起重司机、电工、镶贴工等多项专业技能证书,并利用工作之外的时间考取了函授大专。

日前,刘振环获评“河北省最美农民工”。对于这样一个执着好学的人,圣卓集团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刘书旺说,在工地上,脏活累活他都冲在前面,给工人们带了个好头。技术负责人王兰天说,振环是个工作狂,好学善作,遇到困难可以举一反三。负责集团党建工作的蒲宝建则夸他积极参与公司爱心社捐赠活动,乐于帮助他人。

集团董事长许云飞对他这位“老友”更是赞赏有加,“做企业,干事业,就需要这样有责任有担当有胆量的人。企业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在不断创新升级,接触的高端精品项目会越来越多,为员工们注入新的血液,不断学习才是企业发展的长久动力。集团将以刘振环为榜样,激励全体员工,奋发有为,做好圣卓的每一项民心工程。”

天逐渐亮了,工地上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对于荣誉,刘振环只是微笑以对,他拿着测量仪,瞄向了远方。那是企业发展之路,更是他人生越走越宽的路。

2021-08-24 ——记河北省“最美农民工”刘振环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2714.html 1 工地上的“许三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