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24日
第06版:06

娄德礼高玉珍夫妇:

共述家国情深

本报记者 杨静然

“搬家之际,为瘦身而出,母亲却将十二箱旧书贴上名字,生怕春风年轻,取走一页。您说,一本书,是一棵树,与书同行,可走出自己的荒芜。”“父亲的白发,是我心爱的诗集……”在儿子娄勇的笔下,娄德礼和高玉珍朴实无华、乐于奉献的一生是最鲜活生动的创作素材。

走进沧县土地局宿舍娄德礼的家,夫妻俩一个收拾屋子、一个侍弄院子里的蔬菜。这种举案齐眉的默契已相伴多年。

77岁的娄德礼是沧县纸房头乡侯庄子村人。1965年,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工程兵。两年后,就成了一名中共党员。

彼时,国际形势日趋紧张,战云密布。娄德礼所在部队奉上级命令到山里修筑防御工事,挖国防洞。

受限于当时的条件,凿山挖洞有时要靠人工完成。

娄德礼记得,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凿洞和爆破。“凿洞要先在山体上打眼儿,把炸药放进去,然后点火。趁着导火索燃烧之际,人员立即撤离现场,用最快速度跑到安全地带。”

可想而知,危险随时而至。

一次爆破,事先安装好的10个炸药包只响了9个。身为党员和班长,娄德礼毫不犹豫,第一个冲上前去排雷。他用竹竿把胶泥挖出,然后小心翼翼地掏出雷管,拆掉了炸药。

“排雷是项技术活,稍有不慎就会被炸得粉身碎骨。”心灵手巧的娄德礼每次都临危不惧,安稳排除隐患。也因此,他多次受到上级嘉奖,受到北京军区政治部首长的接见,还被授予“硬骨头小组”称号。

当兵10年,娄德礼历经无数危险和艰难,他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解放军战士和优秀共产党员。

1975年,娄德礼转业,历任沧县车辆厂车间副主任、办公室主任,沧县经委人事科干事,沧县组织部副局级县委组织员,沧州市制酒厂副厂长、党委副书记。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先进组织工作者。他能写会干,能力突出,2000年,被沧州市委、市政府记三等功。

这些成绩的背后,也离不开妻子高玉珍的支持。

75岁的高玉珍出生在沧县十二户村一个红色家庭,战火纷飞的年代,家中长辈8人先后参加革命,3人牺牲在战场。耳濡目染下,高玉珍刚参加工作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党龄至今已55年。

她曾在沧县医院、沧县国土资源局工作,由于工作认真,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称号。

夫妻俩一个做党务工作,一个当会计,对党忠诚、乐于奉献,是他们不变的初心和信仰。

娄勇记得,父亲无论工作多忙,回家都要帮母亲做饭;母亲勤奋好学,初中毕业的她一步步深造,考大专,考会计师;平日闲暇时,父亲给母亲讲党的理论政策,而母亲则教父亲如何记账、打算盘……他们互敬互爱、互相学习,一点一滴地影响着彼此,也影响着儿女。

“那些年,母亲在医院工作,老家的亲戚隔三岔五就有来看病住院的,我父母不仅照顾他们看病,还为他们送粥送饭。事情虽小,但他们的善良和默契却深深地影响着我。”娄勇说。

2021-08-24 本报记者 杨静然 娄德礼高玉珍夫妇: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2716.html 1 共述家国情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