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话:
品农家饭、赏田园风光、体验农耕文化……如今,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业态,越来越受游客的青睐。我市许多村庄把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改善村庄环境、挖掘特色文化、丰富休闲体验,一些少有人问津的村庄摇身变成了“网红村”。即日起,本版开设《寻美记特别呈现—走进乡村旅游重点村》专栏,记者走进我市国家级和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带你领略别样的田园风光。
从一个三县交界、位置偏僻的纯农业村,蝶变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沧县兴济镇南堤村是如何做到的?借助邻近沧浪渠、余庆屯干渠水源丰富的优势,盘活低洼地种水稻,并在稻田周边增加划船戏水、休闲采摘等体验项目。在搞老品种特色种植的同时,打造“老种子博物馆”,让人们品尝乡愁中的老味道。村里的坑塘沟渠织成一张水网,种荷花、搞垂钓,为村庄添彩添趣。乡村旅游拓宽了南堤的乡村振兴路,更刷新了村民的幸福感。
3800亩稻田
堪比“湿地公园”
“头顶”黄灿灿,“腰肢”绿油油,风吹稻浪轻拂,阵阵稻香扑鼻。正值水稻扬花期,记者走进沧县兴济镇南堤村,成方连片的稻田美不胜收。
地头水沟旁,市民夏青正和女儿拿着抄网捞鱼抓蟹。“只要有空,我就带着孩子回老家玩。瞧这儿,清水环绕,稻田如画,蝉鸣鸟唱,又洗肺又养眼,这哪是农地,简直成了湿地公园。”正说着,发现一只螃蟹在水边探头,迅速拿网扣过去,“看,这只螃蟹多肥!”夏青兴奋地说。
在此路过的村党总支书记袁振强接过话说:“没错,大伙儿都管这儿叫‘湿地公园’。这会儿天热,鸟儿不多。一早一晚,它们就三五成群地出来‘溜达’了。白鹭、白鹤、灰鹤等珍稀鸟类都是这儿的常客呢。”
刚下车的两位游客听了袁振强的话失望又期待:“下回拍鸟得早点儿来。”袁振强笑着说:“除了鸟,前头还有玫瑰园和荷花,可拍的景多着呢。”听完,他们兴高采烈地往里走。
以前,这儿可不是这般光景。南堤村全村1万多亩耕地,就属村东南角的这片红黏土地最洼。但凡雨水大点儿,这里的庄稼就被泡,大伙儿没少为这片地发愁。
积水易涝的洼地,玉米小麦不喜欢,却是喜水作物的最爱。为了改造这片低洼地,2018年,村里利用这里靠近沧浪渠和余庆屯干渠的优势,流转200多亩洼地试种水稻。200亩、1800亩、3800亩……随着水稻面积的不断扩大,盘活了低洼地,也拓宽了南堤村的乡村振兴路。袁振强说:“明年我们在不扩大水稻面积的前提下,重点打造乡村旅游。稻田周边刚栽了100多亩果树,上水渠将打造戏水区,可摇船漂流、摸鱼抓蟹,稻田中还要打造稻草文化长廊,游客在此休息乘凉之余,还可以感受传统的农耕文化。明年再来南堤,定能让你玩个够。”
38个坑塘
是“水库”又是景点
8月24日晚11时,电闪雷鸣,暴雨如注,豆大的雨点打在玻璃上啪啪响。袁振强起身关上窗户向外望了望,天地间迷蒙蒙一片。他心里高兴地默念了句:“痛快地下吧,这回水稻又能喝个痛快了。”
头些年,袁振强却是“闻雨色变”。南堤村大小坑塘共有38个,按理说这么多坑能存下不少水。可多年来没被清理,沟渠大多被淤死,下点儿雨,路上就得蹚水。每回下雨,袁振强穿着雨鞋在村里转悠,脚下崴着泥心里直着急。
如今,这个问题终于不再困扰他了。袁振强告诉记者:“通过清淤,俺村38个大小坑塘连同沟渠都跟稻田通着,既留住了‘天上水’,还成了稻田的天然‘水库’。接下来,村里将对坑塘进行硬化、美化,种上荷花,撒上鱼苗,游客再来南堤,在稻田转悠完,还可以来村里赏花钓鱼。”
袁振强把记者带到村边的一处坑塘旁,说:“这是俺村先期打造的坑塘示范点,这儿的荷花种得早,花虽然谢了不少,你瞅那荷叶,有的出水老高,有的打着卷,依然为水面增色不少。”“可不是,以前周边垃圾成堆、杂草丛生,谁愿意上这跟前来。现在不一样喽,周边绿树成荫,坐这儿钓钓鱼、赏赏花,忒享受了。袁书记,村里还得接着拾掇,争取变得跟稻田公园一样美。”正在坑边遛弯儿的一位村民提出的建议,立即得到袁振强的回应:“别着急,大伙儿的愿望很快就能实现,咱村的发展目标就是发挥水多的优势,把南堤打造成北方‘小江南’。”
“老种子”博物馆
留住乡愁老味道
南堤村距离市区40公里,位于沧县、青县、黄骅三县交界处,位置比较偏僻。袁振强说,以前别说小商贩了,连小偷都懒得来这儿。“如今,一到周末,许多人都来这儿拍照赏景,俺村不光稻田里景好,村里的环境也大变样,前些日子,南堤被评为河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俺村名气越来越大喽。”袁振强笑得合不拢嘴。
应袁振强邀请,记者驱车进村参观,平坦的水泥路,整洁的街巷,房前屋后生机盎然的小菜园,连墙根儿下肆意生长的小野花看上去都格外惹眼。“袁书记,又带人来村里参观啦!”正在树下聊天的两位村民热情地打招呼。
来到位于村西南角的春润农业合作社办公楼,一楼大厅的两侧展柜中整齐地摆放着瓶瓶罐罐,“黑帽白”“鸡跳脚”“黍子”“黑豆”……袁振强说:“这些不是普通的品种,都是过去的一些老种子。我们用好几年的时间才搜集到40多个品种,搞特色种植之余,特意在这儿打造了一个老种子‘博物馆’。这里将成为村里的新景点,让人们在品尝老味道之余,留住乡愁。”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如今,借力国家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南堤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实现了村企共建,合作社共流转本村及附近黄骅两个村庄的6000多亩土地,村里400多位村民成了股东。“接下来,我们将以合作社为依托,打造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采摘为一体的农业综合体,为游客打造休闲好去处的同时,刷新村民的幸福感,让大伙儿真正从土地上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