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双减”政策落地无疑是最重磅的教育新闻。
在各地纷纷重拳出击治理违规校外培训机构和在职教师有偿补课之后,8月30日,教育部又印发通知,就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进行部署,明确提出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学校期中期末考试实行等级评价等要求。
我市迅速出台了相关政策,在考试方面,规定各学校不得组织学生参加未经教育局批准的各种考试、竞赛、考级等活动,对统一考试也予以规范,严禁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及按成绩排列名次,更不能按考试成绩给学生安排座位。此外,规定各小学8:20、中学8:00开始上课,以充分保障学生的睡眠时间;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全部开展校内课后服务,开设丰富多样的兴趣小组,杜绝进行集中教学活动。
伴随“双减”后首个学期的到来,在严格遵守和执行政策规定的基础上,学校、家庭和社会还应做出哪些改变?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沧州市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教科所”)相关专业人士。
向45分钟要效率
提升课后服务水平
“从学校层面来看,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既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当下学校内涵发展很重要的价值取向。”在教科所所长许延生看来,学校只有认真研究学生发展规律,切实对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设计和规划,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教育教学效能、激发学生学习动能,再加以科学合理地设计作业,从而达到减负的目的。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老师们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深入实施课改,向45分钟要效率、要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教科所小学教研室主任刘永昌认为,这就需要老师在备课时下足功夫,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适宜的学习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思维、提升核心素养。教师还要加强对作业设计的研究,既要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又要避免机械重复的练习,通过作业质量的提高来更好地控制作业量。
目前,我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全部开展了校内课后服务。在全覆盖的基础上,如何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成了关键所在。教科所发展室主任张东兴建议,在校内课后服务时段,学校要关注与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在学业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指导,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知识面,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解疑释惑;在特长培养方面,学校可通过创立社团、走班选修等方式,开设音乐、绘画、轮滑、经典诵读、影视欣赏等特色课程,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在培养兴趣爱好的同时,也给孩子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用心 平和 规划
温暖地陪伴孩子成长
作为家长,无不“望子成龙”。曾经,有很多爸爸妈妈把校外培训机构当作孩子学习的“拐杖”。在“双减”政策落地后,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被关停、取缔,失去了这根“拐杖”,父母该如何为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助力?
“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这既是为了更好地减轻学生们的课业负担,又是在引导家长改变紧盯分数的状态,放下焦虑,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孩子的学习,把关注点更多地转移到学业以外的其他方面,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教科所生涯教育教研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许庆凡建议家长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让孩子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其次,教孩子制定计划,学会管理时间。完成作业之后,接下来的时间要做些什么?父母可以和孩子协商讨论决定,在充分尊重孩子意愿的基础上制定计划,对学习和课余生活进行合理规划。
及时反馈,与老师加强沟通。老师对学生的情况最为了解,家长要时常与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反馈孩子在家的行为状态,积极配合老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亲子共读,激发孩子阅读兴趣。 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孩子的理解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提升。要想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亲子共读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打开一本好书,与孩子一起轻声阅读,再就书中内容各抒己见。这不仅会使孩子体会到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且也是孩子主动参与学习、提升理解力和表达力的过程。每天为生活奔波忙碌的父母,也能够通过亲子共读加深与孩子的沟通,增进彼此感情。
分担家务,参与劳动。在学习之余,让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来,既培养了孩子的劳动技能,又让其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学会感恩。
拥有特长,多样发展。可选取一项或多项孩子感兴趣的项目,如舞蹈、篮球、美术等,鼓励并支持孩子进行兴趣探索,拥有自己的特长。
外出研学,开阔眼界。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带孩子走出家门,去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在游览山水和人文美景的过程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社会协同参与
充实课余生活
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减轻家长的焦虑,不仅需要家校共育,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对于孩子放学后的生活,张东兴提出了“家校社”协同的建议。“如何安排好孩子放学后的校外时间,是减负的重中之重。除了校内课后服务外,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剧场、公园等地也应面向学子推出相应的举措,用这些资源充实孩子的课余生活。”
面对“双减”,全社会都要拿出耐心,坚定信心,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共同努力,为孩子营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