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话:
一座城市中,市民的文明素质,决定了城市的整体环境。每一位市民,如果出行能遵守交通秩序,不闯红灯、不乱停放,生活垃圾能自觉分类投放,外出能维护公共环境;生活中,乐于助人、尊老爱幼,工作中恪尽职守、团结协作;个人注重自身形象,衣着得体,举止大方……那么,这个城市就是文明、和谐和舒适的。在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开局之年,本刊特推出“我是文明狮城人”系列报道,聚焦普通市民身上的闪光点,讲述他们的文明故事。
□ 本报记者 赵宝梅 摄影报道
“家里有3个垃圾桶用于垃圾分类,在我的带动下,家人和身边的不少朋友都能正确投放垃圾。”
——张蕊
“喜欢‘多管闲事’,这可以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美好。”
—— 胡学丽
“叮铃铃……”早晨6时30分,闹铃响起。张蕊起床简单洗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整理床铺,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床单不留皱褶;洗孩子前一天换下来的衣服;拖一次客厅地板。收拾妥当后,开始做早餐。
8时,张蕊准备去上班,下楼时提着两兜垃圾,一兜厨余垃圾,一兜纸屑碎片。楼道门口,几个标识醒目的垃圾桶敞开着,张蕊快速准确投放,垃圾分类监督员在一旁竖起了大拇指。中午,简单的午餐后,张蕊会随手整理一下客厅和卧室,然后才去午休。晚上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一推门看到家中干净整洁,张蕊心中说不出的愉悦。
张蕊所居住的御景国际小区,是我市垃圾分类的第一批试点。早在两年前,张蕊就接触到垃圾分类,并最先带头践行垃圾分类。她在家准备了3个垃圾桶,一个放厨余垃圾,一个放纸屑纸张,还有一个放其他垃圾。而像废旧电池、灯管等有害垃圾,则直接投放到楼道里的有害垃圾盒里。
为了给家人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张蕊特意给孩子买了一套玩具,教孩子将写有各种垃圾名称的卡片投放到正确的玩具垃圾箱里。再加上耳濡目染,4岁的孩子很快学会了垃圾分类。每每在公共场所玩耍,孩子不仅会正确投放垃圾,还会捡拾旁人乱丢的垃圾。
在小区里遛弯儿,看到有人随意投放垃圾,张蕊会上前提醒,发现草坪或水池中有垃圾,她也会顺手捡拾。“现在我们小区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居民会自觉将垃圾分类投放,只有一小部分人还嫌麻烦懒得分类。”张蕊说,随着时间推移,相信会有更多人可以做到垃圾分类。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家住文景苑的胡学丽当之无愧。胡学丽在双金社区工作,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她喜欢“多管闲事”,更深知做一名文明市民的重要性。
“大姨,您捡纸夹子不要紧,别把其他垃圾翻撒到地上。”小区的垃圾桶旁,胡学丽看着一位老人在垃圾箱里翻捡完纸箱就走,上去便捡起扔进垃圾桶里。老人没说话,脸却红了。电梯里,看到有宠物随地小便留下的痕迹,胡学丽随手拿出纸巾擦拭,“不知道物业保洁什么时候来清理,大热天的,得保持电梯卫生。”养宠物的邻居嘴上不说,却不好意思让宠物再在电梯里撒欢儿。
疫情期间,每天进家门前,胡学丽都要全身喷洒酒精消毒,鞋子放在门外。电梯间里,她将自家的纸抽贴在轿厢上,还准备了一个小小的纸篓,方便一个楼宇的邻居使用。“放了好几次,每次用不了两天就被人拿走。”胡学丽说,希望大家能提升下文明素质,自觉维护公共环境。
跟孩子一起出门,看到地上有散落的垃圾,让孩子去捡;看到路边有自行车倒了,让孩子去扶。慢慢地,孩子懂得了在公共场所维护环境,“现在根本不用我提醒,他直接就去做了。”胡学丽说,大人就是孩子的榜样,你怎么做,他就怎么学。
平日里,胡学丽衣着得体,举止大方。出行喜欢坐公交、骑电动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出入公共场所,胡学丽喜欢“多管闲事”,对不文明行为随时劝阻。更喜欢随手动一动,捡垃圾、扶车子、撕小广告……成为邻里、同事、朋友眼中不折不扣的文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