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08日
第05版:05

与运河文物 “亲密接触”

□ 本报记者 尹 超

说起运河,孔德轩再熟悉不过了。作为土生土长的沧州人,儿时的孔德轩没少和小伙伴去运河边嬉戏,水波荡漾,青草作伴,运河岸边是孔德轩和小伙伴们游玩的乐土;长大后,运河又成为孔德轩作画临摹的自然景观之一;接触文物工作后,运河在孔德轩眼中,变得更加生动与厚重。

孔德轩是“70后”,学美术出身,初时从事教育工作,2019年进入运河区文旅局,在局领导支持鼓励下,先是和图书打交道,一年后开启了和文物的“亲密接触”。

沧州因河而生,流淌千年的大运河,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也留下了不少历史的足迹。“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而考古是文物保护的一种方式。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需要不断发掘与保护。”接手文物相关工作后,孔德轩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加入考古行列有一年多了,虽说是“新人”,但他爱学习,向资深同行学,翻看史料,他很快入门。

在接手文物工作之前,他研究了一年的南川楼历史。相关历史文献、古人对南川楼的描述、中国古代建筑相关资料……在大量文字资料的描述中,孔德轩用画笔描绘出了南川楼的历史风貌。对南川楼的研究,可以说是孔德轩和大运河历史文化的首次“亲密接触”。之后,巡查河道、文物修复、考古发掘……每一次实践与积累,都让他对大运河历史有了更多了解的渴求。前段时间,孔德轩参与筹备了“大运河文物收藏展”,梳理和筛选展出内容的过程,又是一次史海畅游的体验。

整理着不同地点出土的不同时期的瓷器碎片、瓷器,孔德轩说:“单独列出,是艺术品,可以透过这些瓷片的工艺看到不同时期的制瓷工艺,通过瓷片上的画和字,了解当时的人文特色。”而按照地理位置、花纹变化以及历史时间线成片展出,运河两岸风土人情,历史轮廓逐渐清晰。“沧州市区在古代时是地方政府驻地所在,大运河重要的码头驿站,也是整个沧州瓷器等器物的运输集散地,因此出土的瓷器碎片层次、规格上更加丰富,工艺、质量相对更高。”孔德轩说。

每次运河河道清淤时,孔德轩和同事们隔一天就去查看一次。去年冬天,在运河西花园段发现了不少青花瓷、龙泉窑和钧窑的瓷片。别看不起眼,但在孔德轩看来,每一个碎片,都是一个线索、一段历史。按照线索提示层层寻找,对考古工作人员来说,紧张又兴奋,也许会有更多发现,也许会戛然而止。“沉船附近碎片就会很多。”土层的变化也预示着地下遗留的历史痕迹。“正常河道,一般黄土、黄沙较多,但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地层的土壤,会呈现不同颜色。”孔德轩说。

出土的一些器件,虽然多不完整,但是也许对于研究沧州历史乃至全国历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古代的大运河确实是货运南北,这些文物的出土,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给沧州带来的经济文化交流与繁荣。“文物记录历史,也在串联历史,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长河中一条看不见的‘线’,汇聚成网,也让沧州历史发展的文物佐证链条更加完善。”孔德轩说。

2021-09-08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4538.html 1 与运河文物 “亲密接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