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青县马厂镇王维屯村的幸福院,一下子就被老人们的笑脸感染了。这些七八十岁的老人们,正和院长杨德银坐在一起聊天,脸上的笑容灿烂纯净,发自心底深处。他们身后的墙壁上,“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几个红色大字分外醒目。这些文字不仅印在幸福院的墙壁上,也刻在工作人员们的心头。
从2011年至今,王维屯幸福院已创办10年。靠着当地民政部门和爱心企业的支持,18名孤寡老人在这里享受到家的温暖,感受到晚年生活的尊严。
拿出自家房建起幸福院
说起幸福院,王维屯村党支部书记杨宝良想起了自己的五叔。五叔没结过婚,一天上午,他去看望五叔,一进门,老人翘着二郎腿躺在炕角上,一副慵懒的表情。他问:“五叔,太阳这么高了,咋还不起床?”五叔答:“一个人,起来干啥?啥时饿了,啥时再起吧!”
孤寡老人就这样生活?杨宝良又去村里另一位孤寡老人邓宝山处探望。邓宝山的处境,令他心酸:屋子里破破烂烂,冷锅冷灶,一天只吃两顿饭,还经常凑合……
“要是弄个敬老院,让老人们住进来,一日三餐有人管,那该多好!”杨宝良想。
此时,民政部门正进行农村幸福院建设,杨宝良的想法与此不谋而合。幸福院选址时,杨宝良说:“就用我家的房子吧!”杨宝良的妻子做生意多年,家庭条件不错,正有一处楼房空着。有人劝他:“别的村幸福院用的都是村‘两委’的房子,你干吗非用自家房子?”他说:“我早就想好幸福院怎么搞了。村‘两委’的房子没那么大,老人们住不开。”
在杨宝良心里,幸福院不仅要让老人幸福一时,更要让老人们从此幸福一世。民政部门为幸福院提供项目资金5万元,这些钱用来打造杨宝良心目中的幸福院,还有很大缺口。怎么办?他又一次游说妻子和村里其他的企业家们。在他的努力下,沧州华凯房地产有限公司、青县天宇电子机箱有限公司、沧州成浩化妆用具有限公司各捐5万元,2011年8月24日,王维屯村的幸福院轰轰烈烈地办起来了。
十年付出只为更好地陪伴
幸福院迎来了孤寡老人,问题也接踵而来。
特殊的生活经历,让这些老人有各种各样的小毛病:有的说话带脏字,有的不讲卫生,有的猜疑心强,自己放丢了东西,还总是怀疑别人……原本“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一群人生活在一起,相处之难可想而知。把这些老人拢在一起,照顾好他们,可不是一件容易事。
杨德银整整陪伴了老人们10年。
2011年幸福院刚创办时,57岁的杨德银就被村里请来当院长。他人好、心细、文质彬彬、不嫌脏嫌累。有个孤老汉,从来没洗过脚。杨德银给他洗脚、洗袜子、刷鞋,让他里里外外焕然一新。“开始不让洗,说啥也不脱鞋、脱袜子,头一回给他洗脚,急得我出了一身汗。”杨德银说,开始和老人们相处,特别不适应。你认为合情合理的事情,他就是不理解、不配合,耍起脾气来,要么破口大骂,要么抬手就打,经历的委屈多了去了。
“生气的时候真的不想干了,可静下心来想想,这些老人无儿无女,都是可怜之人。再说,相处时间长了,我们之间也有了感情。”
杨德银把最近的10个新年、中秋、以及每个原本家庭团圆的日子,都贡献给了幸福院。10年陪伴,不善言谈的他,用点点滴滴的行动,把最长情的告白给了老人们,自己也从知命之年即将步入古稀。他说:“有时候我想,也许我会在幸福院干一辈子,这就是我未来的归宿。”
晚年生活更有尊严
10年来,共有18位老人入住幸福院。开始不收费,后来每人每天收10元钱。这10元钱包括老人们的一日三餐、衣食住行。
“在村子里生活,成本不高。村里的天宇机箱厂有个蔬菜园,每天给幸福院供菜,又省了一大笔开销。”杨德银说,幸福院后来决定收费,既出于良性运行的考量,也充分考虑到孤寡老人的收入问题。村里的孤寡老人都有低保,每天每人10元钱,不够的村里再想办法补贴,让老人们承受得起。
记者赶到幸福院采访时,已是下午3时。老人们刚睡醒午觉,散坐在幸福院的大会议室里,下着棋、听着戏、聊着天。
“中午吃的什么?”
“白菜豆腐粉条炖肉,芝麻酱浇茄泥,又软又香!”
赶来陪老人们聊天的年轻村民说:“当初李大爷刚来幸福院,说啥也不洗澡。现在,几天不洗就不干,成了幸福院的卫生标兵!”
李大爷听了,睁开眯缝着的双眼说:“快别提当初了!那会儿我把咱们院长气得直哭。杨院长,今天当着大家的面,我跟你赔个不是!”
杨德银连连摆手:“老哥哥,不用!真的不用!”
10年,足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幸福院中,每个老人都改变了很多:从来不叠被、不洗脚、不洗澡的,变得爱干净、讲卫生了;原来一说话就带脏字、爱吵架、爱发火的,开始讲起了文明礼貌,脾气也变得温和起来;原来不合群、不爱说话的,也变得开朗起来……老人们悠闲地在幸福院里干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提倡尊老、助老、爱老、敬老、陪老,是王维屯村的村风。10年来,老人们在这里感受到晚年生活的尊严,有的人甚至选择在这里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村党支部书记杨宝良说:“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希望鳏寡孤独也能过上有尊严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