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10日
第06版:06

铸才炉与汉字王国

——沧县第二届“春晖奖”获得者启示录

高海涛

铸才炉,中国末科状元刘春霖赞助本村——肃宁县北石宝村兴建小学时,题写在学校匾额上的3个字。汉字与汉字的组合,把精神凝结为形象。

9月8日,在荀慧生大剧院沧县“春晖奖”颁奖典礼现场,颁发出了立功、立业、立德、立行奖,每个奖项颁发给4位老师。透过16位老师的功、业、德、行,让人似乎看到遍布在沧县215座铸才炉里的三昧真火。

正如刘爱华老师所说,教育是国家的百年大计,我刘爱华没有那么伟大,只是我从事的教育事业伟大。我只是一个沧县教育事业的参与者、实践者和推动者。教育事业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一棒接着一棒,跑起来,别停下。

启示一:

功,工加力,有了炉

甲骨文和金文中,“工”是一个有着沉重的底部、中间为杆、上部是把手的工具,它是用来夯土筑墙的。而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现场采访刘爱华:县中校长与县妇联主席,你最喜欢哪个称呼?刘爱华回答,在她心灵的深处,老师是最喜欢的称呼。老师已进入到她血液,深入到她的骨髓。医生有秘方,工匠有绝活儿,老师为世界培育人的花朵。

2002年,刘爱华成为沧州市16所市县一中唯一一位女校长。她任校长期间,沧县中学连续多年高考16所学校第一。多年后,刘爱华站在“春晖奖”颁奖舞台上,她讲述的却是50元汇款单的故事。一天,她送的高三毕业班里,有一位好学生,因为家庭困难要辍学。她连夜让爱人骑着摩托车去那位同学的家,苦口婆心地劝了回来。于是,这一年,刘爱华家中午的饭桌上,多了一双筷子。一年后,这名学生如愿考上中国西北政法大学。4年后,刘爱华就收到了一张50元的汇款单。附言里说,刘老师,学生第一个月领到工资150元,父母50元,老师50元,我留50元生活费。只是为了请老师做个纪念,你的学生没辜负您那颗老师的心,有了出息。

86岁的徐光耀,20年的心血都灌输给沧县职教中心。从1977年开始,“职业教育”这个新生事物,在徐光耀的滋养下,在沧县渐渐放大:养鸡场发展成为河北省第三大种鸡场,融饲养、孵化等所有养殖工序为一体,开展养鸡技术培训,并与国内顶尖养鸡场建立合作;创建综合服务楼、浸胶无纺布公司等专业实习基地,学校成了集教育教学、生产科研、人才培训、社会服务多功能于一体的教育中心;校园面积由56亩扩大为335亩,增设10多个全国紧缺专业,沧县职教中心成为全国职教中心的一面旗帜。费孝通、李铁映等先后到沧县职教中心视察。徐光耀谦虚地说,职教中心之所以长成大树,是因为它被种在能自己生长、永不减耗的息壤上。

仵龙堂乡基础教育拓荒牛孙炳月,1958年10月参加工作后,先后任土塔小学校长、王官屯小学校长、王官屯中学校长、仵龙堂乡中心校校长。初任王官屯中学校长,孙炳月就带领全校师生利用课余时间为采油三厂挑管线沟,用挣到的1万元钱,购买了土地,学校由此从20多亩拓展到70亩。孙炳月担任仵龙堂乡中心校校长后,率先推行校长交流制度。乡域优秀示范学校与薄弱学校领导干部互相交流,发挥了优秀校长的示范作用,实现了一个校长带出几所好学校、一所好学校培养出几个好校长的目标。

薛官屯乡校长李金海,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多方寻求社会支持,先后投资1900多万元建起民族中学、民族小学和民族幼儿园,不仅扩大了薛官屯乡中小学办学规模,更大大提升了校园档次。

启示二:

业,悬挂钟磬的模板

金文中,“业”的本义指古代乐器架子的横板,刻成锯齿状,用以悬挂钟、磬等。

被称为“物理教痴”的,是沧州市物理学科带头人、杜林回族乡第一中学物理老师尹辉,一位1997年入行的年轻人。他的追求是“用最少的时间,让学生得到最多的知识和能力”。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主动听课,主动请教,主动阅读,不断地写。创造出一套“互动式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物理教学方法。

尹辉深知,物理学科中最有趣、最能让学生领悟物理魅力的,就是那些神奇的科学实验。为达到理想实验效果,尹辉不仅多次到沧州师院实验室讨教、求助,还远赴大连、秦皇岛请教专家。为更方便研究和演练实验,在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毅然投资近5万元,建起了家庭实验室,只要有时间就泡在里面,揣摩、演练、感悟,常常忘记吃饭、睡觉。

被称为“教育舞者”的陈琼,是沧县实验学校音乐教师,曾获“全国百名优秀园丁奖”。从教22年来,怀揣满腔热情和美丽舞蹈梦想,让一批批孩子舞出了美丽童年。课堂上,陈琼运用全新的教学方法,积极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创编课间操时,陈琼将流行舞贯穿于课间操之间,与广播操相映生辉。

被称为“拼命三娘”的“85后”女教师孙建文,是捷地回族乡树行中学体育老师。学校篮球队组队之初,并不顺利。队员们兴趣不足,孙建文就组织比赛激发兴趣;家长们不认可,她就亲自家访做工作。篮球队成立后,她坚持利用放学后、周六日、寒暑假进行训练。从2018年开始,孙建文带领学校女子篮球队连续5次获得市级比赛冠军,一次获省级比赛第二名,成为目前沧县唯一一支打进省级赛事的农村校篮球队。

还有被称为“绳精病”的张淑德,是杜生镇刘屯小学教导主任。2019年,张淑德在学校的跳绳传统上,主持组建了特色建设专题小组,开始“绳文化”立体化课程建设实践研究。两年多,建立了一套绳文化育人体系,总结出“团结、守纪,勤奋、惜时,传承、创新,谦逊、正直,自律、自强”20字“绳道”精神,从创、跳、画、做4个版块入手,分别在语文、体育、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学科中渗透绳文化。

如今,校本教材《绳之韵》已成熟,课间韵律绳操《绳舞飞扬》孩子们欢快地跳起来,每周的“绳王争霸赛”更是激发了孩子们的竞争意识、参与热情。在各级跳绳比赛中,刘屯小学的孩子们取得了优异成绩。

启示三:

德,承载道的一切

“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道昭示一切,德承载道的一切。没有德,就不能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

1959年,沧县师范毕业后,白永茂被分配到兴济中学任教。第一份工作,教生物,同时喂养学校的11只羊、3头猪。后来辗转到姚庄子公社3个村小学、姚庄子乡文办室校长,再到沧县教育局、沧县实验学校,一路走来,一路洒爱,这个独臂行者言语不多、埋头苦干,处处身教,用一生勤谨与痴爱,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

上世纪60年代,他勤奋执教之余,义务办夜校为村民扫盲、免费为孩子理发,上下班的路上也不忘背一个粪筐坚持每天为公社拾粪。姚庄子公社划归市区后,他放弃进市区的机会,坚持回到农村小学。当别人都笑他傻时,他说:“是党培养了我,相对城市,农村更缺教师更需要我。”

2000年暑假,就要退休了。白永茂冒着酷暑,认认真真把500张开学用的奖状亲手写完。工整的字迹,一笔一画都饱含着对学生的爱与期待。学校为此给了两天加班费,他说什么也不要,拍拍胸脯说:“这颗心在这里为教育跳了40多年,末了可不能变。”

如今81岁高龄的他每天都要背诵一遍入党誓词,“党的恩情我一辈子也报不完”,这是白永茂心中唯一的执念。退休后,在外他热心社区工作,义务打扫公共厕所、积极宣传党的政策,被誉为“园丁新村红管家”;居家则注重把“忠厚老实、勤劳善良、敬老爱幼、勤学向上”的家风向后辈传承。

沧县回民中学校长吴伯平,1999年8月11日,他把录取通知书平平整整放在车上。他要亲自发下这些通知书,迎接学子到来。意外突然降临了。7时20分,一辆迎面开来的大货车忽然失控,瞬间把吴伯平乘坐的轿车撞飞。散落一地的录取通知书上,鲜红的血迹刺痛了人们的心,一位勤勉校长的教育梦想戛然止步。那一年,他才47岁,儿女尚幼,老父待养,正是重担在肩的风华年纪。

噩耗传来,吴伯平生前所教各届学生共200多人从全国各地赶来。送葬路上,他们牵衣扯袖,一步三望,泪下如雨;更有来不及赶到现场的学生隔空挥泪,声声呼唤:

——怎能忘,讲台上不看一眼课本和教案,却神采飞扬、魅力四射的师者风采;

——怎能忘,每天清晨5:40准时敲门,晚自习后亲自检查宿舍后才安心离去的疲劳背影;

——怎能忘,嘘寒问暖的慈父模样。为学生买药、煮挂面,为交不起学费的学生交费、买饭,你的春风,暖过多少懵懂学子的心房。

连续5年西藏阿里支教的沧县风化店中学教师史永刚,负责拉萨阿里河北完全中学教研工作时,先后收了6位藏族徒弟,从备课、授课到课后巩固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全力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担任学校德育主任后,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了学校德育量化评价体系,把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民族团结贯穿于德育教育中。史永刚把太多的爱给了西藏学生,每年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近万元资助孤儿和贫困学生。每到周末,都要给学生做上一顿可口的饭菜。2020年9月18日,河北省委书记王东峰、省长许勤一行进藏慰问河北省援藏团队,史永刚作为援藏教师代表受到省领导接见。

杜林回族乡第二回民小学的徐盛菊老师,被称为登瀛桥畔德育种菊人。1990年入行,作为一线思政老师,充分发挥思政课优势,铸魂润心、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与家长合力帮孩子戒除网瘾;给留守儿童送衣物、送图书,帮他们搞好个人卫生;借助课程学习,帮个别学生走出心灵阴霾,融入集体;奉献爱心,为贫困学生悄悄汇去1000元钱,为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新街乡中学捐款2000元购买桌凳……

启示四:

行,在十字路口又如何

甲骨文中,“行”的本义是十字路口。《说文解字》认为是“人们在路上走或小跑”。

教师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人。

在杜林回族乡联立小学校长张淑慧的衣柜里,静静地挂着一件羊绒大衣。提起这件从没穿过的大衣,这个走路带风、说话含笑、乐观开朗的女子忍不住泪光闪闪。

2008年11月的一天,整日忙于工作,对身体不适无暇顾及的张淑慧突然大出血晕倒在讲台上。经诊断,她患上了极恶性肿瘤——绒癌。

漫长的住院、化疗过程,生命承受着难以承受之痛。看着病友相继离去,她不但不悲观哭泣,反而做起了“爱心大使”,帮助新病友坚定信念。别人问她怎么如此坚强,她说,“我是老师,我跟别人得不一样!”

经历了7次化疗的涅槃之痛,张淑慧更加珍惜时间。她在与命运抗争,哪怕以蹒跚的姿态。一次外出考察,不慎摔折脚踝,出院后马上住进学校;后来同样的位置二次骨折,她干脆坐着轮椅、拄着双拐坚持上班;由于身体损伤严重,张淑慧的免疫力极其低下,各种疾病缠身,办公室干脆变成了输液室,拔下针头,校园里又是她忙碌的身影。

当初病情最严重时,家人背后偷偷抹泪,转身强装笑脸说:“淑慧,这么多年苦了你,咱买一件看好看的羊绒大衣去!”张淑慧明白家人的意思,住院花费几十万,几乎家徒四壁,家人还张罗着给她买衣服首饰,这是在为她准备后事啊。她强咽泪水,没有违背家人的好意,陪着他们买了平生唯一一件羊绒大衣。

9年过去了,这件大衣仍然静静地挂在衣柜里,落上了岁月的尘土,见证了她向死而生的顽强,见证了她四处奔走,多方联络,为学校筹集资金近百万,引设备、盖水房,修建小广场、小公路,翻新音乐、美术等功能室,整修校园、发展校园特色项目的校园新生。

沧县中学教学老师王之明,在学生眼里简直就是一位拿着魔法棒的神奇魔法师,再难的数学题经他指点,也会豁然开朗。他经常说,学数学也要有端正的思想。课堂上,总能挖掘出让学生领悟人生、端正思想的点。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张振湖,大官厅乡一位有思想、有创新的校长。先后任后白马小学、齐家务小学、大官厅第二中学、陈圩小学和大官厅小学等学校校长。他让5所学校成长为乡域、县域名校。他每到一所学校,都结合学校实际,和老师们一道开展“学生定向管理”“主人管理模式”“模块化管理理念”“和合文化”以及“有效激励课堂”方面的探索。“主人管理模式”被立项为沧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孙秀娟出生在姚官屯村的一个教育世家。爷爷孙鹏第,是新中国成立后村小学的创立者和教师之一。父亲孙传忠,是教学上的多面手,曾任教高中数学、物理、语文,2003年退休。直到现在老教师们一提起“孙传忠老师”,仍会竖起拇指赞叹:孙老师的课相当了得!

受家庭熏陶,孙秀娟从小立志做一名优秀教师。高考志愿的所有表格里,她都是填的师范学校;毕业后,孙秀娟如愿以偿地成为姚官屯小学的一名老师,接过了爷爷的教鞭。现在她是“河北省骨干教师”,她的家庭被河北省教育委员会评为“河北省优秀教育世家”。

像这样的教育世家,在沧县还有48家,沧县教育局要把48个刻有“教育世家”的匾额,一一悬挂上他们的家门。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2021-09-10 ——沧县第二届“春晖奖”获得者启示录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4792.html 1 铸才炉与汉字王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