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月色很好。
赏月是一件需要氛围感的事情。月色好不好,不止取决于阴晴圆缺,还要依托于风儿的轻轻柔柔,如果随着这风儿能够传来花香几许,那就更为惬意了。在这样的“沉浸式赏月”中,一个人也好,佳人在侧也罢,又或者是三五好友结伴成群摇曳着咏而归,都是极具风味的。
古往今来太多诗人喜欢把酒问月,就好像这月亮里不只住着嫦娥与玉兔,还藏匿着我们的问与答。一壶酒,一弯月,便足以慰风尘。
苏轼不是第一个问月的人,李白已经问过了,而在李白之前,屈原也有了《天问》。当然,屈原也不会是第一个,因为这亘古不变的月亮照映过一代又一代的世人。所以东坡才会问:“今夕是何年?”无论是当时的公元1076年还是今天的公元2021年,那都是凡人的时间。生命之外有更大的生命,时间之外有更大的时间。千年可以一瞬,一瞬也可千年。我们安慰自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其实并非不知道“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当个体的无常面对永恒时间的有常,我们难免总会慨叹自我生命的短暂与狭隘。好在苏轼的豁达超脱大多凡人,他可以做到自我接受与自我和解。
苏轼当时的所念所想其实我们早已无从得知。但是翻开经典,我们仍可以感同身受的是他对明月的痴望和对时间之谜的遐想早已发酵在美酒的芬芳里,他的灵魂轻盈飞翔,于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大的月亮之外也存在小的月亮。
我与明月本无缘,对于它的一切痴迷与遐想大概要从小学说起。那时候的夜晚是属于mp3的,邓丽君唱《月亮代表我的心》,许美静唱《城里的月光》,王菲唱《明月几时有》,任贤齐和杨千嬅唱《花好月圆夜》……十来岁的我,懵懵懂懂明白,原来这世人开心会看月亮,不开心也会看月亮。月亮见证圆满,见证离别,也见证重逢。只是那时候不懂,为什么月亮会代表谁的心呢?到了少女时期才明白原来因为月亮象征的是永恒,所以也学会了许诺和听信这样的诺言。不论之后如何,或许两个人的目光在月亮上相遇的那一刻,一切都是真的。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几千年来太多人对着这月亮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许我们也都懂得古人今人皆如此,但是也难免误将其私有,生出了“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无奈和愤恨。就像当我望着月亮出神的时候,因为想到它见证了太多,从个体私有变成了共同私有,又变成了个体私有,或许不久它又会变成别人的共同私有,顿时就会觉得它清冷无边,于是就低下了头。可是想到这是我们唯一共同的一方天地,不如让它永远照亮我也照亮你,就又多了一分释然。幼稚狭隘的念头,却又很真实。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昨晚原本也想小酌一杯,但是不巧刚打了疫苗。今日回味起来却又觉得好像不饮酒,只赏月,也会有微醺之态,妙哉。
感谢这卒莫消长的月亮收藏我这短短几十年里的冥想、漫兴与怀人,于是我永远有心跳与呼吸,永远期待新的眼泪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