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13日
第05版:05

梨园“开篇” 亮出农旅名片

本报记者 祁 洁 本报通讯员 金红月 景小光 摄影 陈 雷

河间市龙华店乡兴隆店村种植梨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全村1300多亩耕地中,1200亩是梨树。近年来,为了擦亮“梨名片”,该村挖掘村庄文化,打造古井、古御道、古梨园等多个景点,并成功举办了三届梨花节。面对梨价低、梨农种植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如何通过农旅融合拓宽乡村振兴路,提高梨农的种植积极性?流转梨园搞休闲采摘;引进新品种,搞错季种植……新的村庄规划将在梨园“开篇”。

古梨村里故事多

“劲枝横岁月,繁花入苍穹”。刚至河间龙华店乡兴隆店村古梨园,门口一副对联令记者浮想联翩。紧着步子向园中走,场面果不其然。

数棵古树巍峨挺拔,树冠相叠,枝柯交错,犹如一幅幅肆意泼洒的水墨画。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刘树清告诉记者:“这儿的120棵古树都是老鸭梨树,树龄都在100年以上。虽然它们‘年事’已高,挂果率和品质却不亚于当年。不信,你摘个尝尝。”

剥开一个纸袋,露出了鸭梨青青的“脸蛋”,记者咬了口,不由感慨:“真甜!”“没错,咱这儿的梨曾经被乾隆皇帝封为贡梨呢,这些古树可是俺村文化的‘代言’。”刘树清的介绍,让记者对这些古树刮目相看。

兴隆店村种植梨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古洋河呈弓字形绕村而过,为这片生态林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全村1300多亩耕地中,1200亩地是梨树。从小在梨园中玩大,刘树清对于古梨树的传说耳熟能详,他自豪地介绍:“相传乾隆南巡路过俺村,正赶上梨成熟,在此品尝后大赞:‘汁水丰富、清脆香甜。’从此,兴隆店梨被封为‘贡梨’,送进皇宫。”

漫步古梨园,每棵古树都有故事。有的树身相依,根系相连,如老翁抱子揽孙,被称作“爷孙树”。有的下方树枝虽已干枯,上方新钻出的枝条却竭力撑起了巨大的绿盖,得名为“树坚强”。还有那棵被称为“梨王”的古树,已经嫁接了好几个品种,人们称之为“青春树”。

出古梨园右拐行至小巷尽头,一条古色古香的街道跃入眼帘。刘树清介绍说:“这是俺村打造的古御道。据老人们说,历史上,这条道是南京通北京的一条官道,俺村原来叫进头店,乾隆下江南在此路过,发现这村店铺多、街道繁华,就把村名改为兴隆店。还有前头那眼井,相传也是古井呢。大家慢慢转,俺村故事多着呢!”

老梨农喜中有忧

如今,72岁的贾春山哪天不去梨园转上圈,心里都没抓没挠的。

他家宅坡下面就是千亩梨园,旁边又紧挨着古洋河畔,“有水有树,守着天然氧吧,谁还在屋子里坐得住。”难怪贾春山对梨园这么留恋。

种了大半辈子梨,提起梨树,贾春山打开了话匣子:“俺村是远近有名的梨树专业村,以前,家家户户以种梨谋生,行情好的时候,一斤卖三四块钱,每亩地能收入一万四五呢。随着行情一年不如一年,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成了种梨的主力,可俺们体力越来越跟不上了,俺们再不种了,兴隆店的梨树就完了。”他叹了口气说。

78岁的夏占同恰好在此路过,他忙接过话说:“可不是嘛,以前俺村没有不懂梨的,连俺这退休回来的都‘上道’了。修剪要‘南不留上,北不留下,东不留斜’,‘枝划叶扫,虎皮缠腰,干钉密眼’的果子都算不上一级果。这些常识,都是俺自己摸索出来的。现在再向年轻人灌输,人家都不愿学了。一听说有人要刨树,俺心里就颠三倒四的,真是心疼啊。”

沿着步行道走在梨园中,不时可见到一片片玉米地,在此路过的村民说,这些玉米地以前种的都是梨树,随着梨价降低,不少村民只得刨树种粮。还有的虽然没刨树,却对梨园疏于管理,导致梨果品质不断下降。如今,怎样提高梨农的种植积极性,保住这片生态林,兴隆店村兴农之路还很长。

擦亮“梨名片”走稳兴农路

虽然已卸任村党支部书记,刘树清仍放不下村里的事。

这几年,他流转村里的300亩梨树搞示范种植,嫁接了“雪青”“秋月”“红香酥”等多个新品种,平均每公斤梨卖到五六块钱。“今年,鸭梨和皇冠梨好果一公斤才卖到两块多钱,尽管这样,人们也不愿意嫁接新品种,家庭妇女出去打工一个月都挣两三千元,没人认头在树园子里下功夫了。”刘树清无奈地说。

近几年,为了提高兴隆店村民的种植积极性,乡政府和村“两委”没少出对策。在改善村庄环境的同时,挖掘村庄文化,打造古井、古御道、古梨园等多个景点,并成功举办了3届梨花节,兴隆店村曾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和全国生态文化村,千亩梨园还被评为省级观光采摘园。如何擦亮“梨名片”,通过发展休闲采摘让梨村焕新颜,以此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兴隆店村兴农之路还很长。

村党支部书记杜建乐介绍着村里的新规划:“每年梨花开的时候,来村里赏花的游客哪天也有上千人。可梨花谢了,村里又归于平静。如何在梨成熟季再把游客吸引过来,这是我们的下一步打算。流转梨园搞休闲采摘;与电商平台合作,取消中间销售环节;引进新品种,让梨错季上市……到那时,梨价高了,梨村有逛头了,大伙儿的种植积极性自然而然会高!”

2021-09-13 本报记者 祁 洁 本报通讯员 金红月 景小光 摄影 陈 雷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4932.html 1 梨园“开篇” 亮出农旅名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