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14日
第05版:05

深耕养殖设备 打造完整生态圈

本报记者 吴 梦

王振向客户介绍参展产品

【阅读提示】

沧县小伙王振,在销售养殖器械中发现生猪养殖设备产业商机,二次创业通过推出自动化、可视化干料饲喂设备快速打开市场,后通过技术集成,打造生猪养殖生态圈,布局全国市场,带领企业快速成长为业内新锐力量

深耕生猪养殖设备市场

日前,作为生猪养殖设备制造商,沧州市牧疆南北农牧机械有限公司接连与中粮股份、温氏集团等国内多家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开展深入合作,让牧疆南北这个行业新兵快速成为业内的“明星”企业,他们打造的生态生猪养殖产品也逐渐被业内认可。

面对这份成绩单,牧疆南北总经理王振表示,这是企业团队多年来不断探索“知猪而置”的结果。

“为给养猪人提供好的产品,我们近年来将主要资源投入到了相关研发之中。”王振说,仔猪出生、断奶、育肥阶段都需要怎样的温度、湿度?怎样做到猪舍与外部环境“隔离”,始终保持适宜的饲养环境?能否让这些移动猪舍不对区域造成污染又能够将粪便等回收利用?能否打造标准化、装配式畜牧设备?

逐个击破的结果就是,公司将农场建设中的水泡粪道、装配式钢构主体、养殖设备等实现了工厂生产,现场装配的目标,农场建设装配率超过60%,打造了围绕养猪人的完整生态圈,为农场运营者统一标准、统一体系、统一管理提供有效保障。

“原来一个5万头的生猪场建设,或许需要数百人同时施工一年才能完成,而我们推出的快速农场,只需要100人,施工3至4个月即可完成。”王振知道,在别人不看好的领域里想尽办法活着才有未来,在别人不愿意干的领域里干着困难事,才能成功。

率先推出干料饲喂系统

王振表示,能取得目前的成绩,也与自己多年前的经历有关。

原来,当年王振毅然从大学辍学,跑到重庆和朋友一起创业销售养殖器械。

“当时以重庆为代表的西南各省市,畜禽养殖相对集中,但多处于粗放阶段,效率低,效益差,我们将先进养殖器械带给农户,让养猪人快速提高经济效益。”王振敏锐地捕捉到生猪养殖产业的巨大商机。

2006年开始,国家开始大规模推广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但很多地方生猪养殖标准不完善,同时养殖企业对自动化养殖设备的需求与日俱增。“当时国内自动化养殖设备较少,很多企业被迫采用德国、法国等国家产品,虽然钱花了不少,但问题依然不少。”

为抓住难得机遇,2012年王振回到沧州,和伙伴创立沧州市牧疆南北农牧机械有限公司,将打造“无人猪场”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之一。

当年,王振就在业内率先推出了全自动化的干料饲喂系统,将工人从饲料投喂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

“我们花了8个月时间研发干料饲喂系统,投入市场后很快就受到客户的认可。”王振说,“当时进口产品价格高,维修不便,需要花费几天或数周时间等候厂家技术人员过来。我们一大成功就是实现了系统运行的可视化,我们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尽可能选取透明材料生产,一旦设备出故障,一线工人一眼就能发现问题所在。”

集中“火力”搞研发

在推出干料饲喂系统后,王振和伙伴们又陆续推出装配式钢结构产品和水泥预制产品等,实现了大型生猪养殖场装配式生产, 吸引中粮股份、温氏集团等多家上市企业和大型养殖集团前来合作。

企业一下子迎来了爆发式成长,员工由原来的不足百人发展到300多人,同时危机也开始步步近逼。

到2018年时,由于公司大量承接集团企业工程订单,造成流动资金紧张,加之运营成本快速上升,造成企业项目违约。

面对危机,王振迅速开始“止血”。首先“瘦身”,将一些项目砍掉减少“失血”;同时将2000余万元的设备材料无偿交给有能力的员工,让员工变成供应商;再次将分公司改制成独立盈亏的子公司,通过共同创业渡过难关。

两个月时间,让公司转危为安后,王振再次带领企业转型。

“企业只有握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基业长青。”王振说,“我们不断‘瘦身’,就是要将有限资源集中到研发和渠道建设中,不断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现在,在王振带领下,公司每年都有多项新产品投入市场,已经获得3项发明专利,2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其中温堡系列产品还在今年中国畜牧业博览会上获得二等奖。

同时,王振打造的“猪乐道”生猪养殖生态圈效益初显,布局了22个省市,将生猪养殖中种苗、器械、设备、建设等融为一体,为养殖户提供育种、疾病防治、环境控制、检测仪器等8大类服务,并与全球293家供应商建立合作,满足不同养殖户和集团企业需求。

2021-09-14 本报记者 吴 梦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5041.html 1 深耕养殖设备 打造完整生态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