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智超
本报通讯员 白素萍 摄影报道
好消息接二连三传来,连郭萍萍自己都有些应接不暇——
她先是被国家文物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网信办评选为“全国革命文物百佳讲述人”,成为全省仅有的4个、沧州唯一获此殊荣的博物馆讲解员;随后又荣获“河北省专业组十佳红色故事讲解员”称号、入选河北省百名红色讲解员宣讲人员库;参与讲解的宣传片《民族英雄马本斋——革命英雄长存》,在新华社官方网站展播……
37岁的郭萍萍是献县博物馆的一名讲解员,她常调侃自己是个“半路出家”、入行刚刚1年的“新兵”。
博物馆中的温情驻留
博物馆里,一群初中生模样的孩子,吸引了郭萍萍的注意——
他们站在馆藏的一件牛皮公文包前,一边仔细端详着这件革命文物,一边举着手机,听视频里的讲解员介绍这件文物背后的故事。
这件牛皮公文包,是抗日民族英雄马本斋,带领八路军回民支队在康庄伏击战中缴获的战利品。而视频里的讲解员,就是郭萍萍。
3个月前,郭萍萍正是凭借根据这个公文包背后故事录制的宣传片《康庄伏击战》,获得了“全国革命文物百佳讲述人”称号。
入职一年来,像这样的宣传片,郭萍萍先后录制了4部,每一部都为她赢得了不小的荣誉。
可在她眼里,和这些荣誉相比,她更看重观众的反馈。
这段时间,经常会有像这群孩子一样的观众,一边听着宣传片中郭萍萍的讲解,一边欣赏馆藏。
对郭萍萍来说,在博物馆里,再没有比这一幕更令她欣慰的事情了。
而成为讲解员之前,郭萍萍觉得博物馆只是考古专家和历史学家的殿堂。
如今在她心里,评判一座博物馆的标准,不再是馆藏了多少稀世珍宝,而是能否打破“高冷”形象,成为让普通观众终身学习的地方。
“博物馆的作用不应仅仅是展出藏品,而是能够通过展览传达思想,把观众感受放在第一位。”在郭萍萍看来,如果文物标签上仅仅写着名称和所属时期,这对观众来说是冷漠的。“以前博物馆功能主要是三大块,藏品保护与管理、学术研究、陈列展览。现在博物馆的定义不同了,它首先要服务公众,是终身学习的场所,各年龄段的人都能在这里学到需要的东西。”
最美的相遇是重逢
郭萍萍是献县人,成为博物馆讲解员的时间并不长,满打满算不过一年。
在这之前,她曾是北京通州电视台的一名出镜记者,在外地工作生活了10余年。
2019年10月,一通来自家乡的电话,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
那一年,沧州举办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献县是分会场之一。
凭借着过硬的播音主持功底,郭萍萍受邀担任单桥景区的讲解工作。
接到电话时,距离旅发大会开幕只剩不到一个星期,而交到郭萍萍手里的讲解稿却长达1万多字。她不但要把讲解稿全部记在心里,还得声情并茂地讲述出来。更难的是,在这期间,讲解稿数易其稿,直到旅发大会开幕的前一天深夜,才最终敲定下来。“那个星期,我走到哪儿背到哪儿,像神叨了一样。”
郭萍萍记得特别清楚,2019年10月19日,天又阴又冷。
那一天,沧州市第三届旅发大会献县分会场单桥景区,正式在世人面前亮相。
在现场,数百名观众边走边看、边看边听。沿途19个人文景点,每到一处,郭萍萍的讲解都精彩至极,得到观众连连称赞。
讲解工作结束了,大家纷纷前来与郭萍萍作别,而她却笑了。
在准备讲解稿的过程中,郭萍萍对家乡有了新的认识:“不知不觉中,家乡竟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美的相遇是重逢,那一天,郭萍萍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辞职返乡。
那一刻,她被文物点亮
2020年10月,郭萍萍辞掉了北京的工作。
当时,献县正在筹建博物馆。郭萍萍在网上看到博物馆招聘讲解员的公告。因为有了在旅发大会上担当讲解员的经历,她自然而然地报了名,并最终通过了考试。
一开始,郭萍萍觉得博物馆讲解员是个特别简单的工作:“照着讲解词念就好,一套词可以讲几十年,就像复读机一样。”
可没多久,她就打消了这种偏见。
那是在全省红色讲解员培训会上。培训老师为学员们进行模拟讲解,他先后扮演了儿童、学者,从特定人群的视角出发,对某一件文物进行提问,那些只准备了一套解说词的学员被问得哑口无言……
郭萍萍这才认识到:“讲解员是个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对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知识储备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地学习、研究、提升。”
为此,郭萍萍把大把时间用在了学习上。她常常为不同人群准备不同的讲解词:“面对儿童时,解说要生动有趣;为有一定基础的观众解说,要专业有深度……”
工作中,郭萍萍经常会接待一些老战士、老党员,他们中有许多是坐在轮椅上由家人陪伴着来参观的,他们认真、庄严地参观着我党的光荣历史,这让郭萍萍非常感动,也让她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信仰。我必须认真对待!”
在36岁的年纪,转行从事一项既不熟悉又颇具难度的工作,这需要极大的勇气,但郭萍萍坚持了下来。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郭萍萍参加工作以来最忙的一年。
除了博物馆的讲解工作外,她还参与了博物馆组织的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走进全县近20所学校。在她的讲述下,许多学生留下了感动的泪水,许下了立志报国的心愿。
博物馆里,郭萍萍侃侃而谈。在她面前的,是一件件从历史中走出来的珍贵文物。在她的讲解下,这些文物仿佛又回到了它们所属的那个年代。郭萍萍眼里闪着微光,那一刻,她被文物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