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康 宁
孙国瑄的中秋假期是在读书中度过的。
清晨,沧州植物园一角。49岁的孙国瑄支起手机架,与父母、妻子视频连线,4人手捧书籍,轮流朗读起来……
孙国瑄的父母在威海居住,妻子在济南做生意。虽然一家人不在一起,但一起读书的习惯没变。读书,也成为一家人沟通的纽带。
书香战疫情
“读书啦!”6时许,孙国瑄在家庭微信群里一声招呼,亲友们纷纷上线,5组家庭开启一天的朗读。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阅读成为孙国瑄和家人生活里的光。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由孙国瑄起头,三两句读毕,接着是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孙国瑄家读罢,换屏幕那头的亲友接着读。轮流读完一章节后,大家结合生活谈感想。读书后,孙国瑄又带领亲友们做健身操。一套程序下来,大家感觉身心畅快。
其实,孙国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帮亲戚家孩子摆脱抑郁情绪,却意外唤起一众亲友读书的热情。
一次,当读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时,孙国瑄提议给父母一个拥抱。这个孩子听后,抱着身边的母亲,掉下了眼泪。渐渐地,他话多起来,在读书会上主动谈自己的想法。
那段时间,疫情令全家人揪心不已。“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亲人们互相鼓劲儿,坚信疫情终究会过去。“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孙国瑄妻子又向大家描绘出一幅幅春暖花开之景,心怀美好。
这小小家庭读书会,在一段段有声的倾诉中,传递着彼此的情感。
延展生命深度
总有一段文字,影响生命的深度。
每个人都在变化。孙国瑄的母亲被儿孙们戏称为读书会的“学习委员”。每次读书,老人都不会缺席。她会提前预习第二天要朗读的内容,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就查字典,记在笔记本上。虽然有些地方读得磕磕巴巴,读音也不标准,但那股认真劲儿,赢得儿孙一致称赞。老人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从读书中,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当然,班长当属孙国瑄了。他自创了一套读书方法:“挺直腰背坐好,气沉丹田,情绪与诵读的文字内容相匹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去年春节前,孙国瑄带领家人从市区清风楼徒步至家乡盐山县。年轻人体能好,凌晨开始步行出发,老人们则晚几小时坐车追赶,中途两组队伍汇合一起徒步。12个小时的行进,大家抵达目的地盐山县凤凰公园。
一路上,大家赏风景、唱歌、朗诵诗句,让身体和灵魂在路上。
传承好家风
无论身处闹市,亦或是他乡,只要手中有书,便如同身在世外桃源。孙国瑄无论去哪里,都会随身带着书和手机架。
不录视频时,这手机架成了孙国瑄的“戒尺”。看着手机屏幕中自己的影像,他朗读时不自觉地挺直腰背,声情并茂。
这个夏天,孙国瑄的父母到山东威海小住,读书会也跟着搬了过去。“人们走到街道的尽头,就可以看见浩瀚的大海……天是蓝的,海也是蓝的……沙滩上遍地是各种颜色各种花纹的贝壳……”威海的生活让老人们想起《海滨小城》这篇文章,读起来格外投入与深情。
孙国瑄的妻子正在济南,再读老舍的《趵突泉》,别有一番滋味。“池边还有数不清的小泉眼。有的不断地冒泡,均匀的小气泡连成一串,像一串珍珠随着水流摇曳……”
长辈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年轻一辈。孙国瑄的儿子在北京工作,正处于事业上升期。闲暇时间学习专业知识,他常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勉励自己。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读书,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家风。孙国瑄与家人浸润其中,处处皆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