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金丽 魏志广 摄影报道
“腰部挺直,膝盖上提,增加动作的爆发力……”
连日来,吴桥杂技艺术学校与沧州杂技团的演员们紧张备战,为即将到来的第18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进行着准备。
为了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这届杂技节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吴桥杂技艺术学校与沧州杂技团合作的杂技节目《兰陵战歌——中幡》,将参加线上比赛;大型杂技剧《大运河记忆》,将于9月30日亮相闭幕式。
强强打造参赛节目
《兰陵战歌——中幡》
9月22日11时,走进沧州杂技团排练厅,吴桥杂技艺术学校的小演员们正在紧张排练中。老师刘旭介绍,2020年10月,《兰陵战歌——中幡》开始挑选演员进行初排。今年5月,学校的演员与杂技团的演员汇集吴桥进行集训,9月10日,该节目录制完成,准备参加线上比赛。
本届杂技节内容丰富、节目精彩,在国外300多个报名参赛的节目中,精选了来自俄罗斯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29个节目,从20多个国内候选节目中遴选了6个参赛节目。这些参赛节目将组成3台网络杂技晚会,进行线上比赛和评奖。
吴桥杂技艺术学校与沧州杂技团联手打造的《兰陵战歌——中幡》,将参加比赛。沧州杂技家协会副会长张万军介绍,中幡是省级非遗项目。在传统《中幡》节目的基础上,节目大胆革新,采用“提踢抛蹬挂,飞传抖接抓”10种方式来展现全新的节目,阵容强大、技艺精湛、编排巧妙、具有创新思维。
节目以“兰陵王”练兵备战为历史背景,塑造了兰陵王性勇猛、身白皙、美风姿,以假面对敌的东方英雄形象。战鼓声声中,兰陵王擎龙幡带兵操练,节目以一组组精湛的中幡技巧,展示了士兵的勇猛刚强、敏捷灵活,以及无畏精神和报国思想。最后,兰陵王带领勇士,秣马厉兵、枕戈待旦随时迎战来犯之敌,奏响兰陵战歌。
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副校长刘景刚介绍,这个节目的主要看点,一是阵容强大,气势恢宏,由35人参与表演;二是10多种动作都是原创动作,新颖别致、惊险奇美、风格独特;三是编排手法、题材与技巧、创意编排、背景意境、服装音乐、舞美设计都匠心独运,希望能在众多参赛节目中脱颖而出。
《大运河记忆》
亮相杂技节闭幕式
沧州杂技团倾力精心打造的大型光影情景杂技剧《大运河记忆》,将亮相杂技节闭幕式。
沧州是大运河流经城市中里程最长的城市,也是得运河风水的文化古城。本剧以鼓书艺人的讲述串联剧情,展现了清末民初时期,沧州运河岸边打把式卖艺、开镖局、跑船运、码头纤夫等运河儿女的爱情故事。用小人物、小细节,体现了“沧州气质”的大运河文化和民俗风情,充分体现了沧州大运河不同于其他流域的文化特色。
本剧利用多媒体技术,融合多元艺术形式,把舞台分为横、竖、侧面三维空间,以及观众席等多个空间,打造出一种沉浸、融入、体验式的表现形式,让观众不仅能看、听、欣赏节目,还要能摸、能闻、能玩,展现杂技剧的奇妙之趣。
《大运河记忆》突出杂技、魔术的本体语言,在原《大运河上》的基础上,又加入了第17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金奖节目《凌云狮秀——蹬人流星》、第11届中国杂技金菊奖魔术《涟漪扇变》、本届杂技节优秀参赛节目《兰陵战歌——中幡》。此外,优秀杂技节目《滚环》《武空竹》等,也将展现其中。此外,该剧还融入了戏剧、歌舞、武术、器乐等多元素艺术形式,同时加入了沧州地方的木板大鼓、落子、霸王鞭、口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
演员紧张备战
用最好的状态进行表演
9月22日,记者采访时,演员们正在紧张备战中。
吴桥杂技艺术学校老师刘旭告诉记者,录制完参赛节目《兰陵战歌——中幡》后,演员们马不停蹄来到沧州,投入到《大运河记忆》的排练中。
沧州杂技团排练厅里,演员们挥汗如雨,进行着各自的练习。一个演员舞动中幡,重复着双脚接幡、前滚翻、头顶接幡的动作,一练就是上百遍。练习《蹬人流星》的三组小演员动作不太流畅,老师刘旭赶上来一一指导:“腰部用力,接人时腰不能弯……”“膝盖上提,要注意增加动作的爆发力……”
记者注意到,练习《蹬人流星》中接人的小演员,双脚下都垫了砖。这是为什么?刘旭说:“表演时,接人演员的下面还有演员,这个节目需要3个人合作通力完成。垫砖是为了让演员找到下面有人的感觉。”据悉,这两个节目将融入杂技剧《大运河记忆》,亮相闭幕式演出。
在沧州文化艺术中心,在导演的指导下,沧州杂技团的演员们正在进行灯光调试工作。“这一阵子我们黑白加班,中秋节都没休息。昨天刚刚装台结束,今天上午灯光如果调试完毕,下午就开始走台。大家都很累,但为了即将到来的杂技节,我们也是拼了。”沧州杂技团团长高卫星说,全团上下齐心协力,希望以饱满的热情、最好的状态,通过杂技人的高超表演,在世界面前,展现沧州这座城市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