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子镇的儿子莫志伟在安徽省合肥市!得知信息后,近日,由吴桥县老促会、安陵镇政府相关人员、莫家场村的莫氏后人、文史研究者组成的采访组,即赴合肥,希望从莫子镇家人那里,获得更多信息。
“父亲的革命故事,不但我不知道,母亲也不知情。”
在合肥市离休干部处负责同志的带领下,采访组一行来到合肥市绿缘居小区莫志伟家。莫志伟,莫子镇儿子,1949年1月参加革命,离休前曾担任安徽省司法厅对外经济律师事务所常务副主任、高级律师。“莫律师是我们合肥有名的律师,很有正义感,受人尊敬。”合肥当地人介绍。
走进家门,89岁的莫志伟艰难地从沙发上起身迎客。他正在住院,采访当天向医生请了假才回家半天,下午还要赶回去输液。
说到悲伤处,莫志伟几度哽咽落泪。“父亲有二子一女,我是小儿子。大哥和父亲同时遇害。父亲被害时,我只有5岁。父亲从事革命的事情,不但我不知道,连母亲也不知情。”
莫志伟的母亲畅素珍,1931年与莫子镇结婚时,曾轰动一时,当时的《大公报》曾报道。只是,报纸上把姓氏搞错了,写成了“常素珍”。莫志伟介绍,父亲原来结过婚,后来登报脱离了关系。母亲是山东人,与父亲一起赴日留学,归来后在天津举办了婚礼。
对于父亲遇害的经过,莫志伟当时还小,也说不甚清。只记得那是1938年秋,父亲带领全家南迁,走到江苏宿县(今盱眙县),遭遇强盗被害身亡。莫家人一路辗转,来到天津。畅素珍带着一家老小艰难度日。在父亲生前朋友的帮助下,莫志伟进入北京香山小学读书,毕业后返回天津。1949年,16岁的莫志伟参加革命,先后参加了平津战役、解放河南的战斗。1950年,他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战场上受伤后,回国疗养,1954年考上华东政法学院法律专业。1958年被打成右派,“文革”时期入狱,1980年平反,1984年成为一名律师。
“母亲出生书香门第,对我们家教极严。她打理家务,相夫教子,并不知道父亲共产党员的身份。父亲去世后,整个家庭全靠母亲一人支撑。听母亲说,天津解放后,焦实斋、温朋久等先生曾来我家。焦老介绍,虽然他与父亲要好,但并不清楚他的身份。但他说,杨秀峰可能清楚这一点。1936年,杨秀峰发起、组织华北各界救国会,积极进行抗日救亡的革命活动,是华北文化界救国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父亲那时组织全国人民国防后援会。当时杨秀峰担任教育部部长,查证一事,不了了之。上世纪80年代,听老家来的人讲,刘格平在回忆文章中介绍父亲是早期共产党员。当时,在津南党委的领导下,老家莫家场成立党支部,父亲是党支部书记。党支部共有三人,除了父亲外,还有一名叫王风生的长工,另一人的名字,不记得了。”
莫志伟没有子女,采访组临走时,他拿出自己珍藏的“抗美援朝纪念章”等奖章献给家乡,并说,母亲留有一些遗物,他愿意全部捐出来。这些遗物目前由天津的外甥倪敬保存。
“墨盒、书箱、照片,我们愿意全部捐出外祖父的遗物。”
采访组赶赴天津,按照莫志伟提供的地址和电话,找到了倪敬的住处。
“舅舅给我打电话了,这些东西都是外祖母留下来的,舅舅说全部捐给家乡。”一见面,倪敬就拿出了家中保存了80多年的遗物。
一个旧书箱。书箱表面已斑驳陈旧,上写三个大字“莫易璋”,下面两个小字,无法辨认。装有铜锁,并未上锁,打开来,里面整洁如初,贴在书箱上的商标“货真价实 自造牛皮箱匣”清晰可辨。倪敬说,外祖父共有弟兄四个,莫子镇排行老二,原名莫易圭(一作珪),哥哥叫莫易璋,弟弟莫易珍、莫易琛。这个书箱原是外祖父的大哥用过的,求学时,外祖父又接着用。
一个墨盒。墨盒通体乌黑,很有质感。倪敬说,墨盒原本放在书箱内,他从未打开过,天长日久,如今想打也打不开了。
两张照片。倪敬捐出的最重要的遗物,就是莫子镇的两张照片。一张是莫子镇初次东渡日本的照片,一张是莫子镇与妻子畅素珍的合影。东渡日本那张照片是半身照,莫子镇穿浅色西装,打领带,上衣口袋里别一支钢笔,发鬓整洁,龙眉凤目,透出一股英气与书卷气。与妻子合影那张照片是全身照,莫子镇穿深色西装、皮鞋,畅素珍穿浅色长袖绣花旗袍、高跟鞋,站在一起,珠联璧合,很是相配。倪敬说,外祖母非常珍爱这两张照片,一直保存在身边。
畅素珍出生于1911年,比莫子镇小10岁。莫志伟说,母亲是在上学时认识莫子镇的,后来随他一起赴日留学。这样推算,二人应相识于莫子镇在天津任国民党党部执委期间(1928年—1929年)。这一时期,莫子镇表面身份是天津国民党党部执委,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二人因何相识?何时相爱?都已无从查找,唯一可知的是,莫子镇严守党的机密,即使结婚生子,也没有告诉畅素珍自己的身份和使命。1938年莫子镇被害时,畅素珍27岁。生逢乱世,烽火连天,她扶老携幼,将儿女抚养成人,1984年去世。年轻时丈夫被害,中年时儿子蒙冤入狱,直到晚年,才得知真相,一生艰辛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