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县马厂镇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结合,打造既体现运河文化又展示乡村风情的运河景观带。二十里屯村建设大运河党建生活馆,生动地讲好“运河故事”;下马厂村发展“农业+旅游”“运河+旅游”,一个村打造8个景点。运河水悠悠,乡村织锦绣。绿树村边合,人在画中游,一幅秀美的生态画卷伴着潺潺运河水渐次舒展。
运河边的“党建生活馆”
白墙灰瓦,翘角飞檐,一进马厂镇二十里屯村,运河堤顶路东侧,一座徽派建筑古色古香,“大运河党建生活馆”几个字赫然在目。径直走进展馆,一艘木船跃入眼帘,船底部,“强党建,聚民心,振兴古运河畔新农村”一行字耐人寻味。抬头间,形如运河流向的灯带透出明亮的光线,无声地诉说这里与大运河的不解之缘。
二十里屯村党支部书记祝相元告诉记者,村里建设大运河党建生活馆的初衷,是要传承运河文化和红色精神,让不会说话的运河会“说话”。馆内的木船象征“红船精神”,灯带则体现流淌不息的运河精神。他们还将在大运河党建生活馆一楼东侧打造大运河文化科技馆,通过灯、光、电等3D影像让游客更直观地感受大运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让运河文化史料变得鲜活起来。
建于明永乐二年的二十里屯村,原来叫郭村,因沿运河距青县和流河镇都是20里,故改称为二十里屯。二十里屯村曾是大运河的一个古渡,运河从村庄旁蜿蜒流过,滋养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也留下了许多红色故事。祝相元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二十里屯为老革命根据地,许多党员从运河东到运河西开展地下革命工作,需乘船或坐簸箩穿过运河与敌人开展斗争,那时,大运河是一条重要的交通动脉。
二十里屯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王凤海带领11位村民炸掉日本满铁船;二十里屯两位英烈为保护县大队的2500公斤小米牺牲在村庄附近的地道中……走在二十里屯村,村民对于这些发生在大运河畔的红色故事如数家珍。祝相元说,我们将大运河党建生活馆打造成为大运河上一颗璀璨的宝石,有文化历史底蕴,有丰富故事传说,让人们在这里能站住脚、留下念想。
1个村子8个景点
绿树葱葱,花儿娇艳,凉亭中几位村民正围坐一起聊天,“瞧周边,花红树绿,天蓝水清,天天在‘大氧吧’中生活,真享受!”“可不是嘛,村里村外环境这么好,咱这儿就是现实版的‘世外桃源’!”站在下马厂村口,笑声不时传入耳畔。
下马厂村党支部书记陈金良笑迎过来:“这两年,俺村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先后打造了8个景点。除了马厂炮台,运河边有凉亭码头、垂钓园、水幕电影、儿童乐园、荷花池和绿化带,村里有党群服务中心和社区,村边还有养马场和桃园……先不说了,走,咱去转转!”
走进位于党群服务中心的下马厂村史馆,仿佛一下回到曾经那段悠悠岁月中。1959年,下马厂村家家户户用上电灯,成为青县最早告别煤油灯的村庄;1968年,党支部在村东边开挖坑塘改土治碱,利用挖出的红土垫地1000余亩,至此碱地变成良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开办第一个村办企业、大力发展“农业+旅游”“运河+旅游”……驻足于一幅幅展板前,记者切身感受到村庄翻天覆地的变化。陈金良说,这座村史馆承载着全村几代人的共同记忆,不仅成为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博物馆”,还成为留住乡愁、凝聚人心的“加油站”。
出了村史馆,陈金良特意带记者到荷花池参观,池中荷花已“谢幕”,田田荷叶间,鱼儿顽皮地吐着泡泡。“这里离运河最近,以前垃圾成堆、杂草丛生,是全村最脏的地方,也最影响村庄形象。如今,坑里种上荷花、撒上鱼苗,周边还打造了小游园、儿童乐园、水幕电影,这里成了村里环境‘标杆’了。”难怪陈金良如此青睐此地。
走进采摘园,游客正拎着小篮子穿梭于桃林中,一边采摘一边品尝。大杨树广场上,孩子们追逐嬉戏玩得不亦乐乎。养马场中,一匹匹赛马既是赛场上的“明星”,也是下马厂村养马文化的“代言”。走在村中,看到的是美景,听到的是笑声,感受到的是村庄的“精气神”。陈金良介绍说,我们将在运河堤顶路上打造骑行驿站,欢迎全国各地的游客来下马厂参观游玩。
背靠“花园”富了家园
这两年,“奔波”不再是村民陈明口中的高频词。
以前,上个班得跑到10多公里之外,每天起早贪黑地忙活,让陈明苦不堪言。如今,他在村里的驰阳农业公司负责后勤管理。“上班不用出村,每月工资不算奖金就有5000多元,中午回家吃完饭可以歇歇,晚上围着村再溜达会儿,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了。”说起现今的生活,陈明笑得合不拢嘴。
陈明的烦心事,也曾是全村人的苦恼之处。下马厂村是一个纯农业村,为了增加收入,不少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家庭妇女和老人成了村里种地的主力。这两年,村里流转大部分土地种植绿化林木,村民从土地中解放,怎样既解决就业难题,又提高大伙儿的收入?成为下马厂村亟待解决的问题。
陈金良告诉记者,随着运河景观带建设和村庄面貌的改善,一到节假日,每天来村里参观的游客都有上百人。好环境把游客吸引来了,能不能也吸引一些企业落户?这样,就业与增收的两难问题将迎刃而解。经过村“两委”和党员、村民代表反复讨论,村西的建设用地规划成了工业园。“如今,好环境成了俺村经济发展的‘吸铁石’,全村大小企业共有20多家,年产值五六亿,光自己村的劳动力都不够用喽!”陈金良正说着,站在一旁的驰阳农业负责人张凤明插话说:“可不,光我们一家企业就用了三四十个工人,背靠着‘花园’,不光村民幸福感强,我们干企业的也喜欢上这儿了,没事围着附近转转,每天工作很快乐。”
马厂镇党委书记李新说:“我们将立足大运河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既体现运河文化,又展示沿岸村庄风情的运河景观带,在讲好运河故事的同时,让运河文化浸润村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