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玉洁
今年的中秋假期,对于沧州市黄河路小学五年级学生刘恒新来说,过得充实而有意义。放假前夕,妈妈为他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亲子实践活动。假期里,他利用两个半天的时间,在妈妈和妹妹的陪伴下,全程骑行到文庙、正泰茶庄、明代水月寺旧址、直隶第二中学旧址、明代钟鼓楼旧址、清代渤海书院旧址等市区24个历史遗迹点打卡,对家乡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爱乡之情油然而生。
像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家长们用高质量的陪伴和多彩的生活,为孩子的成长增添了一抹色彩。
亲子互动增感情
沟通润“心”细无声
晚上9时,当散步的人们和嬉戏的孩子多已归家,小区里渐趋宁静之时,沧县实验学校八年级学生周胤好和爸爸一起来到楼下,开始慢跑。
父子俩一边跑,一边闲聊。当得知两度登上《中国诗词大会》的儿子明年仍想参赛时,父亲给出了中肯的建议。他希望胤好不要浮躁,沉下心来继续增加在诗词方面的积累,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但不要急于参赛,沉淀一段时间再说。
短短半个小时的“晚练”,不仅缓解了白天学习的紧张情绪,而且通过与父亲的沟通交流,周胤好对未来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目标。
像这样的“晚练”,周胤好和父亲已坚持了近一个月。不仅如此,开学以来,每周六和周日的下午,父子俩或游泳、或打球、或骑行,沉浸在运动的惬意之中。
虽然父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但在周胤好的成长过程中,他始终相伴孩子身边并努力为他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别看与家相距甚远,但是自市图书馆开馆以来,几乎每周父子俩都会到这里来。在袅袅书香的浸润下,周胤好从少不更事的孩童成长为自信开朗的翩翩少年。
除了借阅图书,父亲还总会抓住图书馆中难得的资源,让周胤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无论是“遇鉴”读书沙龙、沧图讲座,还是创客空间的各项活动,只要觉得适合孩子,父亲总会积极鼓励周胤好参加。
走出家门长见识
行万里路阅历丰
今年中秋假期,沧州市第十四中学学生马有为终于有时间与大运河“再续前缘”。姥爷骑着电三轮,带他来到了大运河森林生态园。爷孙俩沿着蜿蜒的小道徐徐前行,观赏着两边的美景,还在草丛里发现了一只可爱的小野兔。直至夜幕降临,二人才意犹未尽地踏上回家的路。
归途中,爷孙俩又聊起了去年暑假的大运河骑行之旅。2020年暑假的一天,马有为和姥爷骑车到郊外散心。行至大运河畔,只见河水盈盈、绿草青青,马有为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了,向姥爷提议来一次沧州境内的运河骑行。于是,爷孙俩从青县流河镇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向南骑行,经过5天行程300公里,最终到达京杭大运河沧州段的南端。
像这样“说走就走”的旅行,对于马有为和姥爷来说,早已不是第一次。
每年的寒暑假马有为都会背上行囊,和姥爷外出走一遭。不仅走遍了沧州市区及下辖县市,而且河北省和周边省市的名胜古迹也游览了不少。
2018年利用寒假和暑假,由爸爸担任司机,马有为和姥爷开启了漫长的自驾之旅。他们历经河南、湖北、四川等7个省,最终到达海南省;然后又经过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福建省、浙江省、江苏省和山东省,返回家中,总行程达3万多公里。
干农活体味辛劳
返自然舒缓身心
结束了充实的中秋假期,重返校园的刘恒新心中又多了一份期盼,那就是即将到来的国庆长假。到时候,他就可以和父母一起回到乡下的爷爷奶奶家,去田地里收玉米,在院里金灿灿的棒子堆上玩耍,感受丰收的喜悦。
这个时节,爷爷家房前的小菜园里种着茄子、丝瓜、胡萝卜等应季蔬菜,院子里的柿子树上挂满了灯笼似的果实。不远处的小河里,鸭子自在地游来游去,轻风拂过水面泛起阵阵涟漪,岸边柳枝随风轻摇,宛若一幅恬静的田园风景画,令刘恒新心驰神往。
从他记事起,每逢播种、浇地、丰收之时,爸爸妈妈都会带他回爷爷家帮忙,有时还会领着他一起到田地里去干活。捡麦穗、剥棒子、拾棉花……看似简单的农活却时常让刘恒新干得满头大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通过亲身体验,刘恒新对《悯农》这首诗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他深深体会到了爷爷奶奶辛勤耕种的不容易,也对收获的果实倍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