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9月25日,与祖国阔别1028天的华为CFO孟晚舟乘坐的中国包机平稳着陆深圳,她深情表白祖国:“有五星红旗的地方,就有信念的灯塔。”
在归国的飞机上,孟晚舟写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正在走向繁荣昌盛,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我今天的自由。”
当接机现场人们自发高唱《歌唱祖国》时,在屏幕前观看直播的数以亿计国人也湿了眼眶。
回家的路,虽曲折漫长,却是世间最暖的归途。生在华夏,是企业之福、民众之福。
100年前,中国还没有自主生产的汽车,今天,中国的汽车销量已经连续12年世界第一;50年前,中国还没有航空母舰,今天,已不止一艘;20年前,中国还遍地都是绿皮火车,今天,我国自主研发的高铁技术全世界第一;10年前,我们还没有拿得出手的科幻影视,今天,中国的高品质电影,同样风靡全球。一场疫情让所有人都知道,做中国公民才是最有安全感的事。
(二)
祖国的日益强大,伴随着国货的崛起。这其中,有华为这样的支柱企业,也不乏浑水摸鱼之流。
还记得7月火遍全网的“鸿星尔克”吗?尽管在舆论的浪潮下鸿星尔克一再低调处事,强调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希望大家把关注点放在更多一线救援人员中,但依然挡不住民众的热情。“非理性消费”让鸿星尔克的销量猛增。与此同时,不少被人遗忘的国货品牌摇身一变,成为时尚潮流的代名词,国潮复兴一时火热。
于是,更多已经淡出视线的国货不淡定了,打开一些视频直播软件,一些国货品牌开始“卖惨”——“直播两小时销量只有几十单”,然后再辅以各种“民族品牌”和“爱国”的标签,求关注。
然而,消费者并不会为所有人买单。
归根结底,消费者可以为情怀买单,爱国是企业的底线和必须,但质量和创新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借着国潮复兴蹭热度只能是暂时的,努力扎实在爱国的基础上做好份内的事儿,才有希望成为真正的“国货之光”。
(三)
就在这几天,“限电”来得猝不及防。
东北拉闸限电,珠三角工厂错峰停产,广东执行每周“开二停五”的五级有序用电方案,四川暂停非必要性生产、照明、办公负荷……
生产旺季拉闸限电的背后,和当前我国用电需求的快速增长直接相关,更要从国家而非企业的角度来解读。
还记得齐纨鲁缟的典故吗?供需关系的变化,导致原材料价格暴涨,由于疫情下海外订单激增并非可持续,国内因为解决增量订单而增加的产能,或许会在未来成为压垮大量中小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欲速则不达的背后,还有国家倒逼企业转型、长痛不如短痛的决心。
产能落后、粗放式发展的企业将被加速淘汰,特别是进入新的经济转型周期,竞争将更为残酷。
面对这样的客观形势,企业必须想办法适应,提高风险意识,主动增效降本,想办法活下去、活得好。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或许是一场史诗级的经济博弈,而每个普通企业能够做的,就是坚定地与国家站在一起,共同熬过寒冬、迎接暖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