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 坤 本报通讯员 康园园 摄 影 殷 实
60岁的农民在生产旺季还可以去工厂打工,并每月赚回3000多元,这在青县曹寺乡曹寺村并不是新鲜事儿。
9月23日,在位于青县曹寺村的河北省尚德针织有限公司,生产针织毛衫的机器紧张作业,工人正在紧锣密鼓赶制订单,年岁大一些的工人,也可力所能及做一些拆纱线的工作。
公司总经理王振德是最早涉足针织毛衫产业领域的企业经营者之一,早年间被推举为曹寺村党支部书记,而今,卸任村支书的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企业中。
针织毛衫产业作为青县传统优势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经过30多年的积蓄发展,如今已成为京津冀重要的毛衫生产出口基地和众多国际品牌服装的代工厂集散地,现有针织服装企业上百家,从业人员万余人,是青县主要外贸出口产业之一。
从青县毛衫诞生这30年来,王振德见过太多起落兴衰,有很多企业在发展浪潮中涌现,也有不少企业的痕迹被岁月冲淡。曹寺乡是不折不扣的农业乡镇,但针织毛衫一直也是乡镇的支柱产业,青县一半以上的针织产品都出自这里。
在与尚德针织距离不远的青县杰健针织服饰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吕寿青正在忙着向顾客展示最新的针织产品,公司即将进一步升级装备,“一根纱线进去几分钟就出来一件成衣,不再有缝合的接口,不仅效率更高,穿着体验也将更为舒适。”他说。
从2004年步入针织毛衫行业以来,吕寿青就成为“新生代”的企业经营代表,几轮升级也助力企业华丽转身。
8年前,家庭作坊面临升级窘境,吕寿青果断出手,整合了7个家庭作坊,把小作坊主变成公司员工,统一到大车间进行管理。彼时,300多台智能化电脑针织机替代了手摇机,在他看来,这是企业第一次重要的转型升级。
2017年,正当行业内多数企业还满足于电脑机时代的效率时,吕寿青又做出了令人费解的决定——将现有的并不落后的机器全部淘汰,投入2000多万元更新设备。如此一来,效率足足提升了30%。
如今,杰健每年的产能都能达到200万件,“这是10多年前想都不敢想的,即便有1000名工人也不敢想。”吕寿青坦言,如今一名工人可以看管8台设备,相当于过去十几、二十几人的产能。
杰健的发展无疑是合着青县针织产业节拍的。
近年来,青县不断加大针织产业扶持力度。一方面鼓励企业加强与外商联系,扩大出口规模,抢占国际市场;另一方面支持企业成立行业协会,加大针织毛衫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同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实施科技创新,通过技术改造和产学研用相结合等方式,提升产品竞争力。目前,针织产品已从单一的毛衫生产扩大到时装、工装、童装、羽绒服等多个品类,实现了产品的多元化、时装化、艺术化、品牌化发展。
如今,青县年加工针织毛衫6000万件,出口创汇上亿元,已成为京津冀重要的毛衫生产出口基地和众多国际品牌服装的代工集散地,产品销往日韩、欧美、东南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但订单的不断涌入,不仅让企业意识到机会,也令大家同时陷入冷静思索。“基础加工业如何走出低端困境”“如何不受制于人、拥有话语权”正成为吕寿青们思考的问题。
“越是市场看起来红火的时候,越要仔细挑选甄别客户。”吕寿青说,“尽管南方的针织行业似乎更火一些,但杰健有比他们更全面的加工实力,这也将是未来的竞争优势。”他和他的伙伴们如今正一边努力开拓国内市场,从身边的明珠商贸城开始对接,一边在现有产能基础上不断提档升级。只有这样,当大潮退去,这些能托起地方民生、解决就业问题的基础加工业,才能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