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学习沧县党史过程中,当年的地下工作者吴金骧的事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带着一股强烈的责任感,我来到吴金骧家乡——姚官屯乡东花园村,探寻英雄足迹。
寻访
从1970年代,家人一直在努力
吴金骧的爷爷吴是个文化人,毛笔字写得好,被大家公认是抄家谱、写春联的一把好手。他的父亲吴之炎是家中长子,母亲刘桂馨娘家是纸房头乡大白洋桥村。
吴金骁是吴金骧最小的兄弟,从小就听家里人说大哥的事。他与大哥相差27岁,大哥牺牲那年,他还没出生。70多年来,吴金骁一家一直没放弃过寻找。
最初在1970年代,20多岁的吴金骁在市里做木工活,有一段时间正好在原沧州地委书记高汉章家中干活,和老书记说起了大哥的事。高汉章书记对吴金骧的事很上心,他知道地下革命工作很多都是单线联系,要认定吴金骧的身份,就要找到他的上级领导。吴金骧的上级就是原冀南区地委宣传部长韩学勇。
高汉章了解到韩学勇随大军南下后在襄阳工作,专门派人前往调查求证。韩学勇曾任原湖北省襄阳地区农业局副局长,已于1970年去世。调查无果而终。沧州地委专门就此次外调给吴金骁家出具调查回复公函。
1990年代,吴金骁来到沧县县委党史办,盼望党组织帮助查找大哥的情况,向党组织介绍了当初沧州地委的调查情况。
本世纪初,县党史办邀请吴金骁前去,告诉他关于吴金骧调查有了眉目,当时正在编写沧县党史,希望吴金骁能提供吴金骧照片。吴金骁将老人们一直收藏的唯一一张大哥照片翻印后报给了县党史办。那是一张当年吴金骧在日本留学时的照片。后来《沧县党史》出版后,县党史办专门送了吴金骁两本。
发现
革命足迹一路辗转国内外
1937年9月24日,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沧县城。1941年1月初,驻沧日军展开冬春大搜捕,在沧的党组织遭到破坏,抗日斗争也进入低潮。
这一年3月,冀南区地委宣传部长韩学勇因叛徒告密在故城县被捕,押赴沧县。然而,他的身份一直没暴露,他骗取了日伪军信任,秘密从事革命工作。韩学勇在沧城工作期间,将马骥麟的诊所发展为秘密联络点,其弟马书麟为联络员。
1939年,在沧城初级农业职中读书的吴金骧和马书麟、张淑峰等是同学,也是一群思想进步、反抗日本侵略的热血青年。吴金骧通过马书麟与韩学勇结识,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马书麟、吴金骧、张淑峰组成地下组织“三人团”,1942年由韩学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又发展了5人共同组织城内抗日活动。为避免引起敌人注意,他们对外称“八兄弟”。
吴金骧等从韩学勇处接受的任务有搜集敌人的军事情报,帮助八路军购买药品和医疗器械,并护送到根据地;还有设法营救被捕的抗日干部等。
吴金骧职中毕业后在县立牛市街完小教书,他和张淑峰利用教师身份在农职学校和牛市街完小开展学运工作,动员组织师生、员工上街游行示威、张贴标语、宣传抗日思想。
1943年,他和马书麟被派往日本留学。当时,中国留学生常受日本学生的排挤和歧视,吴金骧他们就去找日本教授评理。教授偏袒日本学生,他一气之下打了教授,最后闹到了校长那里。因为中国学生占理,校长也无可奈何,最后不了了之。
两年后,他们学成归国,吴金骧被分配到保定农业大学工作,继续从事地下革命工作。马书麟则回沧工作,后被派往山东大学工作,因患肺结核英年早逝。
1947年6月沧州解放,当时吴金骧正在天津,准备回沧州。有内线同志捎信给他:沧州城内敌特已经把他列进暗杀名单。回沧不成,吴金骧决定返回保定。哪知返保途中,他已经被特务跟踪。在汽车临近保定时,特务开枪杀害了吴金骧,牺牲时年仅23岁。
吴金骧烈士家境殷实,属于富家子弟,在东花园村有宅子有地,在沧州有房子有铺子。当年吴家人住在沧州城里的郭家大院,在小南门开着一家名叫华洋的药房,一直由吴金骧的爱人赵氏管理经营。在这种情况下,他毅然决然地舍家弃业走上了革命道路。
吴金骁听哥哥姐姐们说过,当年大哥常劝父亲,家里的产业不是自己的,家里的财产能救济穷人的全都救济了穷人。吴金骧的伯伯吴之尧当年在牛市街完小上学,印象中吴金骧经常组织人在家中开会。吴金骧的六弟吴金驯记得,解放前有一天,许多当兵的包围了家。他们进院就问:“吴金骧在家没有?”大嫂忙出来说:“没在家呀。”几个当兵的进屋搜了一通,没搜到就走了。后来才知道,当时敌人是关上城门全城搜捕吴金骧的。
期待
找寻墓地,迎亲人回家
吴金骧烈士在保定牺牲后,母校师生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师生上街游行,向国民党政府抗议敌特暴行。学校地下党组织还专门拍了举行葬礼和坟地的两张照片,寄回老家。吴金骧的母亲一直珍藏着这两张照片,后来有亲戚劝说:“人都没了,还留照片干什么?”照片就失落了。
由于解放前地下工作特殊的保密性,吴金骧生前的工作不仅不为外人所知,就连自己的家人也不清楚。他牺牲后,爱人赵氏带着刚刚出生不久的儿子改嫁到了天津,从此与家中失去了联系。直到近两年吴金骁一家才与大嫂一家取得联系。
吴家兄弟姐妹一直在为吴金骧的事奔走。六弟吴金驯曾执笔为吴金骧写过《狮城儿女多壮志——追记沧城解放前夕我地下工作者吴金骧等人的英雄事迹》文章。吴金驯去世后,七弟吴金骁和他的小儿子吴学彤接过接力棒。吴金骁老人最遗憾的是,当年搜集的关于大哥“三人团”“八兄弟”一些史料包括1970年代沧州地委外调公函,在1990年代家中一场大火中也全都付之一炬了。
今年75岁的吴学波是吴金骧唯一后人,他和吴金骁最大的愿望是能够找寻到父亲的墓地,迎接父亲回家。
吴金骁的小儿子吴学彤原在南方工作,后回家乡创业,找寻大伯吴金骧并弘扬他的事迹,也是他回乡的目的之一。近日,他正联系河北农业大学,寻找大伯的墓地。
“今大哥的英雄事迹都写进了县党史里,我们国家发展日益强大,国家繁荣昌盛,正如大哥所愿,相信大哥也会含笑九泉。”吴金骁打算在祖坟给大哥树碑立传,世世代代把英雄事迹传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