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雨时
一个197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自农村基层干部做起,然后从乡到县、从县到市,直至成为市级领导。一路走来,且行且思,且思且行。行思而澄明,思行而致远。《行思——张兴华理论文集》的正式出版,是对建党百年最好、最切实的纪念。
“行”是实践,“思”是求真。实践出真知,真理领作为。而“思”之机在于“学”。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在这里是关键。从哪儿学?向马列真理学,向历史学,向民众学,在社会实践中学,于躬身亲历中学。置身在巨大而宏阔的时空坐标中,找准自我人生的精神定位。作者紧跟历史变革的脚步,与时俱进;一贯亲近人民,历久弥深;思虑具体工作,求真务实;放眼时代大势,立足本职实际。他始终持守:“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至理名言。学、思、行,表现在文字上,其体例多种多样:或调查报告,或研究心得,或读书随感,或工作布署,或与人谈话,或会议发言……所有这些都不假手于人,而是亲自动笔,行诸自己的话语文字。并且力求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这对一个共产党的干部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在他看来,语言文字,既是“思”之成,又是“行”之始!
在“思”的运转中的“知行合一”,就是一个人自身的精神修为和人格涵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所谓“官德”,对一个共产党的干部的要求,不是居高临下的恩赐,而是与民平等的奉献的无私。因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主体和真正动力。这就是一个中国共产党人的终生信念和永不泯灭的初心。说到底,就是周恩来总理胸前配戴的徽章:“为人民服务”!只要做到这一点,他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部理论文集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和历史记忆,所彰显的理想主义和脚踏大地的实干精神,不仅可以作为史料存照,而且在新的时代也能激励年轻的共产党员,且行且思,走向更为远大的前程。作者张兴华曾就读于廊坊师范学院中文系,算是我的学生。在校期间,他质朴踏实、勤奋好学、擅于思考。毕业后,在沧州工作,不论职位高低,都取得了很好的业绩。今天读他业余撰写的文集,品德结合事业,理论联系实践,而且鞭辟入理,体察入微,语言也素朴而光华、洗炼而畅达。因而,感慨良多。作为他曾经的老师,既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欣慰与些许自豪,却又有几分自愧落伍的喟叹。在此,先生需要向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