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相信这句话,“十步之内必有芳草”。
一次,乘公交车经过红桥区北大关金华桥的时候,发现南运河北岸有一个类似公园的去处。远远看去,影影绰绰的有雕塑,有花坛,有影壁,还有绿茵和古木参天,好像还有巨石横卧。身为天津人,我还从来没有发现有如此幽静的地方,因为它地处闹市,和大胡同商贸区仅一河相隔,居然能闹中取静,不由得我很好奇。我这个人有个毛病,只要是相中的地方,就必须去看一看。翌日,我和老伴就来了个一日游。
原来以为,那只不过是一个沿河的小公园。在天津这种河湖港汊聚集的地方,河边的景观小公园比比皆是。但是,当我一踏上南运河北岸,第一眼看见青砖垒砌的影壁时,还是大吃一惊。影壁上汉白玉石头上几个金色的大字“天子津渡遗址公园”赫然在目。立刻,一种兴奋、吃惊、肃然起敬的感觉油然而生。原来只是模模糊糊地认为,当年明成祖朱棣“靖难”的出发地是在海河的某个渡口,今天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个渡口就在南运河,就是眼前这个不起眼的地方。
绕过影壁,一尊汉白玉的明成祖塑像赫然而立。只见朱棣手握宝刀,凝神肃穆,眼望滔滔运河之水,似乎是在思索着未来的战争将如何发展。朱棣身后,是一匹蓄势奔腾的骏马。这情这景,不由得让我想起一段被尘封的历史。
1399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其长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当时的朱棣因“扫北”有功,被封为燕王,驻守北京,震慑燕云十六州。但是,建文帝朱允炆对燕王早就心存芥蒂,生怕重兵在握的叔父造反。于是就以削藩为名,开始对其他几个藩王进行剿灭,意图是先易后难,最后再剿灭朱棣。处在危急时刻,朱棣抢占先机,于1399年起兵“靖难”,率大军在天津南运河登船,一路南下,突袭沧州,绕过济南,血战合肥,最终于1402年攻占南京,赶跑朱允炆,登上帝位,年号“永乐”。朱棣在位22年,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大有建树。其间,他下令撰修《永乐大典》,派“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并迁都北京,带动中国北方的经济发展,从此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永乐盛世”。登基后的朱棣,把南运河的渡口视为福祉之地,于是赐名“天津”,意为天子的渡口。由此,天津便以此得名,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有建成年份可查的城市。
拂去厚重的历史尘雾,再回到眼前的南运河北岸,虽是中秋时节,岸边依然满眼葱翠。在金华桥至金钟桥长不过500多米,宽不过30多米的堤岸上,长满了山桃、皂角、金丝柳、国槐、月季、海棠等植物。最为奇特的是,在南运河的河道中心,竟建有一座花坛。时下,陆上的鲜花几乎残败,而河中央的鲜花却依然怒放,为萧萧秋色增添了不少生机。
岸边,一块重达62吨的椭圆形巨石,上面镌刻着“天子津渡”四个金字。这是从天津盘山采来的天然原石,上面的四个大字,是从乾隆皇帝的墨宝里挑选而出的。在石头的后面,记载着“天子津渡”的来由,巨石的四周,还铺设了30块“饱经风霜”的条石,他们都是从拆迁清代巷道——竹竿巷时保留下来的,阐述着以“三条石”为代表的天津近代工业发源的发展史。
“天子津渡遗址公园”最大的特色就是一个“幽”字。这里长石漫道,草坪墨绿,河水缓流,树荫蔽日,亭榭淳朴,极少游人。坐在古槐树下的木凳上,听鸟雀的鸣叫、河水的低吟,仿佛到了一个脱离尘世的仙境。秋风掠过,偶有一片落叶无声无息地飘至眼前,给人一种似梦似幻的感觉。谁能设想,600多年前,这里曾是一个战马萧萧、金戈铿锵、枪挑寒月、舟楫相连、鼓角争鸣的战场。随着时光的飞逝,一切都已远去。不要说与600多年前的古战场相比,就说与今天对岸的大胡同商贸区那种人头攒动、甚嚣尘上的躁动相比,也恍如隔世。在大都市生活的人们,能有这样一处远离喧闹的幽静,也是一份难得的享受。
此外,除了环境的“幽”,这里还有一种发思古之幽情的“幽”。想600多年的沧海桑田,每每有人经过此地,不一定都会知道,都会想起在南运河岸边还曾演绎过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这种幽,诉说的是岁月的源远流长,追溯的是历史的尘封时刻,撷取的是历史长河的一朵浪花。那年、那人、那事,无不在提醒着我们,别忘了我们熟悉的生活的城市,还曾有过这么一个令人感叹的根源,还有过那么一段浓墨重彩的篇章。
离开“天子津渡”,一跨上金华桥,仿佛一下子从遽幽仙境跌落到凡间。车水马龙,高楼林立,人声嘈杂,让我十分留恋刚刚离开的幽静。很想长久地留在那里,做一个超凡脱俗的人,但现代的社会、脉动的脚步还是裹挟着我,又开始庸碌地生活、只有在心累的时候,再来“天子津渡”,再寻找那片刻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