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玉洁
根据《西游记》中的相关情节补充对联;根据上联,结合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续写下联;自拟对联,表达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理解和感受……学生们开动脑筋,字斟句酌,不仅掌握了楹联的特点和创作规律,而且创出了“朝花夕拾书写和蔼师长 弃医从文拯救国民精神”“沉浸百草乐园赏美景 回忆三味书屋求新知”等诸多精彩的对联。
像这样的情景,在毕新华的语文课上屡见不鲜。
由于两校合作办学,2020年毕新华从市八中调到民族中学任教。来到民族中学后,她不断思考和探索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的教学途径。课上,毕新华遵循“一课一得”原则,努力让学生当堂掌握所讲知识点。遇到课外阅读和赏析等难度较大的习题,她还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做。布置家庭作业时,她在控制数量的同时,鼓励孩子们限时完成,提高专注力和学习效率。在课后服务中,她分层安排任务,既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饱”,又让基础薄弱的孩子跟得上。
而对于那些怵头语文学习的孩子,毕新华放慢步子,从基础抓起,通过多样的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一步一个脚印地领着他们向前进。
自编口诀 汉字比拼
助力闯过“生字关”
生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为了让学生牢固掌握生字词,毕新华坚持每周至少进行三次听写。每次听写过后,毕新华都会全部面批面改,从中挑出孩子们错得多、难掌握的字词,再次进行听写。
如此高频重复,加深了学生对字词的记忆,也有效地减少了生字词书写的错误。
而对于屡写屡错的生字或是容易混淆的形近字,毕新华就通过汉字造字法,教学生巧识妙记。书写“初”字时,学生们多次把衣补旁写成示字旁。毕新华以“用刀裁衣服”这句简单口诀,帮大家牢牢记住了它。在默写诗句“浅草才能没马蹄”时,不少学生把“蹄”写成了“啼”。辨析这两个字时,毕新华告诉孩子们,足字旁和脚相关,而口字旁与嘴相关,因此,在这句诗词中只能用“蹄”字。
此外,毕新华还不时通过“汉字比拼”的形式,激发孩子们识字、辨字的兴趣。在她的带动下,学生们再也不会因记不住生字词而伤脑筋。
精讲细析 授之以渔
学以致用巧解题
在日常教学中,毕新华坚持“一课一得”,尽量让学生们当堂掌握所讲知识点。在讲解诗歌单元时,她每堂课只讲一首古诗,完成解词和释义环节后,就让孩子们当堂进行背诵。
而对于一些重要的考点,毕新华时常放慢进度,不仅把知识点讲透,而且适时拓展把解题方法教给孩子们。在讲授课文《春》时,除了分析文章内容,毕新华还通过讲解例句,详细介绍写景的方法,带学生一起赏析写景的美文,将阅读与写作的知识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收获了不少实用技巧,做起题来更加得心应手。
诗词素描 真情流露
课上写作不再难
写作向来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孩子们在课下完成作文尚且挠头,要想在课上限时写出一篇优美的文章,更非易事。
于是,毕新华就从“诗词素描”入手,精心挑选写景的古诗词,让学生们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把这首诗词扩写为一篇写景的作文。通过逐字逐句分析揣摩,再加上适当的想象,大多数孩子都能把诗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生动再现出来。
在此基础上,毕新华又积极引导,让孩子们从生活点滴、身边的人和事中去发现和积累写作素材。
有一次,毕新华在课上布置了一篇作文《那一次我流泪了》。学生们有的写下了被朋友误解后的委屈;有的忆起了和老师的一次暖心谈话;还有的写出了目睹父母为生计奔忙后的愧疚与自责……孩子们把真情实感融入其中,不仅按时完成了写作任务,而且让文章充满了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