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智超 本报通讯员 耿春成 康园园 摄影 殷 实
从外地学习回来,还没到家,52岁的刘印树就接到了从新疆打来的求助电话。
对方是当地一家果蔬种植合作社的负责人,想请刘印树帮忙建设一万多个日光温室大棚,并提供后续的技术支持。
这些年,青县曹寺镇齐家营村的刘印树名声在外。他是青县根枝叶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更是河北蔬菜协会评出的“羊角脆大王”。
在国内众多果蔬种植户眼中,刘印树等同于农业专家。像这样的求助电话,他每个月都要接十几个。但刘印树一直拒绝被各种方式抬高,他评价自己“不过是胆子大、性子轴罢了”。
没啥不能没技术
刘印树胆子确实不小。
成立合作社前,他跑过几年运输。那时,他刚刚步入社会,二十啷当岁。
跑运输虽然辛苦,但一年能挣六七千元。在当时,这笔收入让身边绝大多数人羡慕不已。
但刘印树从来不是一个知足的人。
他注意到,身边有人盖起了简易蔬菜大棚。
刘印树简单核算了一下,每亩地年收入竟然能达到五六千元,他惊得直咂舌:“这可比天南地北跑运输轻松多了!”
头一年,刘印树就建了两亩大棚,种黄瓜、西葫、西红柿。
尽管没经验没技术,但好在一切还算顺利,很快就迎来了盛果期。可就在他满心欢喜准备采摘头茬收成的时候,满棚的作物得了霜霉病。
这是一种被种植户称作“跑马干”的病害,一旦发病,流行极快,严重时甚至绝收,在当时极难控制。
只两三天工夫,原本一片生机的大棚就变了模样。刘印树连忙找来技术员,好不容易才遏制住病害进一步发展。
病害虽然控制住了,但收成也减了百分之六七十。那一年,刘印树一分钱也没挣到,只勉强保住了本儿。
这事儿如果发生在别人身上,一定糟透了心,可刘印树偏偏不:“没啥不能没技术!减产这么多还能保本儿,这要是管理得当,还不得赚得盆满钵满?”
从那起,刘印树没事儿就抱着种植方面的书看,只要听说有农业专家授课,多远都跑去听。他只有初中文化,专家在课堂上讲的知识,一时消化不了。他就找老师把资料拷到U盘里。
轴脾气犯了
2008年,刘印树注册成立青县根枝叶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种植羊角脆。
头一年,刘印树用的都是直播苗。虽然直播苗比嫁接苗更具价格优势,但临近果实成熟期,容易出现死秧的情况,严重的会减产近30%。
通过询问技术专家,刘印树得知,采用嫁接苗可以有效减少此类情况发生。只不过,“当时,几乎没听过周边有谁掌握了嫁接苗培育技术,要想用嫁接苗就得花高价从外地购买。”
刘印树又算了一笔账:“嫁接苗一元钱一株,自己培育也就六七毛钱。怎么算都是自己育苗更划算。”
头一年,他和7个朋友一起做实验,尝试培育羊角脆嫁接苗。
温度低了点煤炉,温度高了要通风,不能不见光,又得注意遮阳……那段时间,刘印树整天泡在育苗棚里,像伺候不足月的孩子一样。
可即便照顾得如此精细,10天后,刘印树掀开薄膜一看,5万株苗只活了不到十分之一。
短短10天,培育嫁接苗所花的3万多元就打了水漂。8个人像霜打的茄子一样。
到了第二年,朋友们纷纷“退场”,选择购买嫁接苗,只剩刘印树还在坚持。
朋友们都劝他别犯轴,可刘印树就认一个理儿:“技术摆在那儿,别人能行,我为啥就不行?谁把种植成本降下来,谁就能挣钱!”
这一次,刘印树押上了全部身家——
他请来水平更高的技术员,新建了两座钢架大棚,又将取暖设备换成了温控锅炉……光这些就花了37万多元。
他一口气种下10万株嫁接苗:“成就成,不成来年贷款接着干!”
之后便是比上一年更为精细的管理和付出。完成嫁接后的头10天最关键。那10天,是刘印树这辈子最没底、最忐忑的10天。
10天后,薄膜掀开,刘印树那双熬得布满血丝的眼,看到的是一片生机盎然:“成了,成了!”
嫁接苗成活率达到99%。投入的本钱,当年就挣了回来。
从1%到100%
10万株嫁接苗让刘印树打了个翻身仗,也让他再一次认识到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起到的促进作用。
从那开始,他与高校联合,下大力气搞新品研发。每年都抽出一个多月时间,去外地参加各种培训,并在2019年获得了东北农业大学颁发的大专文凭。
他建起120多个智能育苗大棚,实现育苗自动化;引入净化水设备和水肥药一体化滴灌技术,大大节省了人工和用水量;用上可移动式苗床,单个棚可培育40多万株苗,比传统棚多10万株……
每年,刘印树都会拿出七八亩地,用于甜瓜新品种研发,数量达100多个品种。
新品研发的道路并非一片坦途,成功率仅有1%,但刘印树并不在意:“如果所有人都只看重1%的成功率,而不去创新的话,那还谈什么进步?”
得益于此,刘印树种植的甜瓜品种,从10多年前的一个,发展到如今的30多个。除此之外,从2019年开始,刘印树每年都举办甜瓜品鉴观摩会,邀请全国各地的种植户、经销商前来。
“一个人富裕了,只能算1%;大家都富裕了,才是100%。”刘印树从不吝啬将技术分享给乡亲们。从掌握嫁接苗技术那年起,他免费指导乡亲们。到如今,曹寺镇拥有育苗大户70余家。仅春季一季,全镇育苗量超7000万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