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2日
第05版:05

缅怀先烈慰忠魂

——民革沧州市委赴喜峰口抗战遗址参观学习

本报记者 周红红

青山埋忠骨,山河念英魂。10月16日,民革沧州市委组织部分党员,到承德宽城县喜峰口长城抗战东北高地遗址,缅怀祭拜抗战英烈。

一块石碑上,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喜峰口抗战经过。抬望眼,山势险峻处,蜿蜒的长城如一道天然屏障横亘在眼前。1933年,这里四周都是战场。如今,88年过去,硝烟早已远逝,但山还在、长城还在,它们成了那场惨烈战争的永恒见证。

喜峰口是万里长城重要的军事关隘。1933年元旦,日军在山海关制造事端,接着以武力将其占领。自此,长城抗战的序幕被揭开。同年3月7日,带着军长宋哲元“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誓言,29军奉命接替喜峰口长城一带的防务。勇士们手持大刀与敌人白刃相接、血战日寇,歼敌五千,取得了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首次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并由此诞生了著名的抗战歌曲《大刀进行曲》。

民革承德市委专职副主委俞虹霞及部分党员,热情接待了沧州的客人,同时邀请承德市长城抗战研究会副会长曹建民为大家讲述当年抵御日寇的英勇故事。山风呼啸,战士们的喊杀声仿佛就在耳畔。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向纪念碑献花并鞠躬致敬,以表哀思。

先烈已逝,精神永存。铭记历史,才能唤起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不忘过去,才能更加懂得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离开喜峰口,大家又马不停蹄赶往塞罕坝,学习领悟塞罕坝精神。

仲秋的塞罕坝,层林尽染,莽莽苍苍,这里是树的世界、林的海洋。而这些,却是几代林业人成年累月、不畏艰辛、战天斗地换来的。

民革沧州市委驻会副主委杨国忠说,许多年前曾来过塞罕坝,那时看的是景,这次学的却是精神。遥想这些林业人拖家带口,在海拔1500米以上杳无人烟的荒沙地,住窝棚、喝雪水、啃干馍,迎风斗霜,挖坑栽树,前赴后继,持之以恒,硬是把荒漠变成了绿洲,创造出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心中便充满了敬意。

他表示,这次学习对大家来说是一次心灵的洗涤。今后工作中,要把“大刀精神”“塞罕坝精神”转化成服务大局的“领航灯”,深入开展“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主题教育活动,弘扬民革优良传统,全面加强自身建设,认真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服务社会等职能,多进诤言、多谋良策、多出实招,为助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2021-10-22 ——民革沧州市委赴喜峰口抗战遗址参观学习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8570.html 1 缅怀先烈慰忠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