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2日
第05版:05

先驱家乡建起星火驿站

本报记者 杨金丽 陈 雷 摄影报道

为了纪念莫子镇,运河边莫家场村建起星火驿站。

党史馆正在建设中

莫氏后人与他的红色小院

莫家场,吴桥段运河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因为发现了沧州早期共产党员莫子镇、吴桥第一个党支部莫家场党支部,随着本报的持续关注,开始闻名遐迩。

10月19日,时隔3个月,记者再次来到这里,追寻早期共产党员莫子镇的革命足迹。星火驿站已经建起,党史馆、红色文化客厅等正在建设中,村民们更加了解先辈的红色故事,先驱的家乡正在发生点点滴滴的变化。

星火驿站:运河边留下红色印记

从东光谢家坝沿运河东岸一路南行,走不多远,只见河套里大片的红高粱蔚为壮观,河弯处秋水潺潺,岸边秋风茂林,芦花荡漾,堤顶路两侧的花草经了几番秋风秋雨,已经有些凋谢了,却还摇曳着风姿,蓝天白云下,要把最后的欢颜呈给永远的大运河。

岸边,一簇火红的星火引人注目。同行的安陵镇党委书记王涛说:“这是我们刚刚建成的莫家场星火驿站。”

8月6日,《沧州日报》推出《寻找早期共产党员莫子镇》的系列报道,莫子镇的革命生涯及其创建的莫家场党支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镇党委决定以此为契机,挖掘莫家场红色文化,建设星火驿站。

沿着河坡向东,就是莫家场村。村边靠近运河的地方,星火驿站火红的星火雕塑下,“运河历史在这里沉淀,革命星火在这里点燃”几个大字格外醒目。一侧,立有一块刻着“莫场星火”的石碑,石碑后面是一个窝棚。“莫子镇是秘密入党,他的共产党员身份应该没有几个人知道。莫家场党支部成立时,共有三人,除了莫子镇,另外两人都是他家的长工。我们猜想,他们商量事情,很可能是在窝棚里。”王涛说。

1926年9月,刘格平以中共天津地委特派员身份,到津南发展党组织。临行前,天津地委交给他一份地下党员名单。凭着这份名单,刘格平先后与津南各地的地下党员取得联系,分别建立了党支部。

大运河贯穿沧州,自北向南滋润着沧州大地。追寻刘格平发展党组织的轨迹,不难发现,这位先驱者的脚步,是沿着流淌的运河,一路向南的。

95年前,也是这样一个秋日,踏着大运河岸边的瑟瑟秋草,刘格平以同学的名义,住进了莫子镇家。两个年轻人指陈时弊,纵论时局,共同的信仰追求和忧时救世的紧迫感,让他们相见恨晚,津南地委要建立党支部的消息,更令莫子镇精神为之一振。从日本留学归来后,他一直处于地下状态,早就盼着大干一场。此后,他带领农民进行抗租斗争、成立吴桥农会和合作社,秘密发展党员,为老百姓做了很多事情。

党史馆、红色文化客厅等正在建设中

再访莫家场村,虽然时隔仅3个月,却能感受到村庄面貌点点滴滴的变化:原来的旧石桥修缮一新,农家院统一刷上了白漆,绘上“红船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党史内容,成为红色文化墙。柏油路干净整洁,来来往往的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十几位老大娘穿上节日服装,扭起了秧歌,另一处广场上,年轻些的女人们手拿彩球跳起了广场舞。一位妇女穿着传统戏装从自家小院走了出来,看样子一场大戏即将开锣。一打听,原来他们正准备迎接沧州市美丽庭院观摩团的到来。

村西正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一座青砖灰瓦的建筑即将竣工,另外一处工程也正在建设中。王涛边走边介绍,这是红色文化客厅,这是党史馆,党史馆旁边的空地上,准备做集中活动中心。这些地方都是村里的老百姓听说莫子镇的故事后,自愿捐出的宅基地。“老百姓的这种觉悟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更有做好红色文化的责任感。”王涛说,下一步,他们还计划重修莫子镇故居。

先烈故事:从湮灭无闻到广为人知

在莫家场,提起莫子镇,村民们大多会自豪地说:“那是一位了不起的共产党员!”但是3个月前,记者去莫家场采访时,很多人还不知道莫子镇是谁。

当时,只有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才约略知道一些莫子镇的情况,还语焉不详。71岁的李宝义说:“莫子镇是地主家的儿子,上过大学留过洋,给佃户办过一些好事。”莫子镇的孙辈莫永旭说:“莫家人始终不知道莫子镇是共产党员,更不知道党支部的事情。不光我们不知道,连他的媳妇儿、孩子都不知道。上世纪80年代,刘格平回沧寻访,这个隐藏了半个多世纪的秘密才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

村民们真正了解莫子镇的故事,还是在本报《寻找早期共产党员莫子镇》的系列报道见报之后。如今,星火驿站的石碑上,镌刻着莫子镇的革命故事。农闲时,大人带着孩子去驿站游玩时,会把莫子镇的故事读给孩子们听:“1920年,莫子镇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学堂,加入了李大钊领导的北方区委党的组织,在新中国革命青年社天津分社从事党的活动……”红色文化就这样潜移默化地灌输进孩子们的心灵。

走进85岁村民莫志华家,简朴的农家小院门前,挂着一副对联:“人民江山春风万里,社会主义幸福千秋。”屋子里,写在红纸上的五个大字分外醒目:“红心永向党”。老人说:“我是莫子镇的孙辈,听说先辈这样英雄了得,更激发了我对党的感情!”老人说,他比莫子镇的儿子小4岁,两个人小时候曾是玩伴,还曾一起上学。如今,老人养养花草,侍弄庄稼,日子过得恬淡而幸福。

现在莫家场村人,几乎都过着莫志华这样的生活。如果时空可以穿越,我们希望莫子镇能看到这一切,他曾经忠诚的信仰、满怀的热望、期盼的生活,已汇入家乡的土地,这盛世,正如他所愿!

这片土地也赓续、传承着先驱的红色基因。

2021-10-22 本报记者 杨金丽 陈 雷 摄影报道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8571.html 1 先驱家乡建起星火驿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