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7日
第06版:06

盐碱地虽然贫瘠,但“供养”出的旱碱麦,却是让人津津乐道的美味。立足本地土壤资源及文化特色,海兴县粮心蔬菜种植有限公司以旱碱麦产业为主导,不断延伸“大红王”小麦种植、加工的产业链条——

凭“粮心” 盐碱地上多打粮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史得江 周美玲

收获季落下帷幕,已经忙了十几天的张宝金,却没有停下脚步,又一头扎进了小麦播种作业中。前脚刚将玉米晒上,后脚又张罗着处理麦种。

“处理麦种就是给小麦包衣。麦种‘化上妆’,麦苗长得更健康,明年的产量就有保障。”张宝金边说边将已包好的麦种翻晾。红彤彤的种子铺了一地,映衬出火红的希望。

张宝金是海兴县粮心蔬菜种植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公司成立后,相继流转了海兴县高湾镇后良章村4000余亩土地,踏上农业产业化的“乘风破浪”之旅。

“咱这儿地薄,有啥种头?”早在“粮心”流转土地时,村里纳闷的人就不少。没想到,张宝金将主要精力放到了大田种植上,种的还是没有产量优势的本地品种,当地人俗称“大红王”小麦。

“别看这个品种产量低,却是咱盐碱地上的‘特产’,别的地儿还种不出它的味儿呢。”他人疑虑,张宝金却十分坚定。

“你瞧,这是没包衣的原种,细长饱满、透亮泛红,跟其他小麦明显不同。其实它的学名是‘捷麦19’,是‘大红王’老品种的‘升级版’。不仅口感好,而且不怕水浇,不但纯旱地不减产,浇一水的话产量能提高不少,多的时候一亩地可以收400多公斤。”说话间,张宝金仿佛又回到了麦浪翻滚的丰收季。

他说,由于海兴的农田以盐碱地居多,且多数地块灌溉条件有限。春季少雨时,看天吃饭,只有这个品种耐旱又耐碱,管理起来还省心,所以倍受青睐。

“别看这小麦产量不高,但是磨成面粉出粉率高。做成的面食有嚼劲,越嚼越甜。不少外地人专门上俺们这来收麦呢,每斤的收购价比白麦高出5分到1毛钱。”不仅如此,由于本地人吃惯了“这口”,不少外地人收麦加工成面粉后,还会再运回海兴销售。

老传统,哪能丢?为此,几年间,他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发展机械化、规模化经营。

这两年,以旱麦种植为基础,张宝金还尝试向加工产业迈进。

以前每年要加工小麦,张宝金都提前向周边面粉厂打招呼。“咱们没有加工设备,只能租用人家面粉厂的一个仓,加工咱的‘大红王’小麦。就是加工时得一直盯着,保证面粉的纯度。”

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这样已不能满足张宝金想发展旱碱麦产业的雄心。依靠财政资金支持,他建起一个占地6000平方米的“粮心”小麦面粉加工厂,今年已投入使用。

来到“粮心”小麦面粉加工厂,机械轰鸣。已于前一天水洗好的小麦,源源不断地进入机器筛选、磨制,只几分钟工夫,就成了白花花的面粉。

“小麦面粉加工厂投用,我们的加工时间就不再受制于人,而且咱这儿只加工旱碱麦,能保证面粉纯度。规模化生产后,还能反向带动种植产业。”张宝金很是兴奋。他说,加工厂投产后,每天最多可生产面粉36吨。种植上精心,深加工同样不马虎,公司为此专门建起化验室保障食品安全。

虽然才刚刚投产,但“粮心”旱碱麦面粉已成了市场的宠儿。除了登上周边村民的餐桌,“粮心”面粉还远销天津、山西等地。

“明年,我们还要配套建设一座恒温冷库,为面粉提供更好的存储环境。”除此之外,张宝金还计划建设一座旱碱麦文化博物馆,展示与旱碱麦有关的历史文化及小麦生长过程,让人们了解这盐碱地上的特色,让麦香浸润更多人的生活。

2021-10-27 盐碱地虽然贫瘠,但“供养”出的旱碱麦,却是让人津津乐道的美味。立足本地土壤资源及文化特色,海兴县粮心蔬菜种植有限公司以旱碱麦产业为主导,不断延伸“大红王”小麦种植、加工的产业链条——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8952.html 1 凭“粮心” 盐碱地上多打粮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史得江 周美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