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智慧城市联合会近日发布《京津冀(河北)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报告2015-2020》。评估数据显示,2016-2020年京津冀三地智慧城市发展整体呈递增趋势。
自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正式启动以来,三地全面加强大数据产业对接工作,通过加快大数据应用示范,疏解北京数据中心,加快大数据成果转化,推动链条协同联动。同时,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交通运输、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地理信息、旅游、大健康、教育、创新创业等领域开展大数据创新应用协同,努力将京津冀区域打造成为国家大数据产业创新中心、应用先行区、创新改革综合试验区和全球大数据产业创新高地。
在重点领域应用建设方面,报告从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产业以及智慧防疫六方面分析了京津冀三地智慧城市建设情况。
以智慧政务为例,京津冀三地政务服务协同发展在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互联网+政务服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京津冀三地共同制定了《京津冀政务服务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着力推进“七个协同、一个支持”,推动构建“京津冀+雄安(3+1)”政务服务协同发展新格局;梳理确定《京津冀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事项建议清单》和《京津冀政务服务通办事项电子证照共享应用清单》线上线下政务服务事项“两个清单”,推动京津冀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异地可办。
智慧产业方面,产业协同创新分工格局初步形成,三地协同推进规划共编、项目共享、企业互动、园区共建,分别围绕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环节、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实现了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机融合,汽车、医药、装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领域的产业合作和项目落地取得重大突破。
据《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