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9日
第05版:05

蔡楠:还原英雄马本斋

本报记者 齐斐斐 本报通讯员 李光宇 王武章 摄影 张守军

挖掘历史,用文学艺术形式为英雄立碑,还原一个更加真实丰满的马本斋。日前,由任丘市税务局干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蔡楠创作的长篇文学作品《回民英杰马本斋》一经问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自2013年被聘为沧州市国防教育文学艺术家之后,蔡楠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国防教育文学创作中,写出了很多优秀作品。这是他的第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

与马本斋相遇是一种必然

2019年11月2日清晨,当写完这部作品的最后一句话时,蔡楠面对着电脑,眼睛模糊在字里行间,思维却逐渐清晰起来。

那是3个月前,蔡楠去内蒙古包头领奖。其间,组织者安排与会作家去草原采风。这时,省作协的电话来了——是书写英雄马本斋的任务。临时受命,任务紧急,对蔡楠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文学之路的一次荣光。

英雄,为人们敬仰,英雄事迹也成为中国共产党红色历史上闪光的一页。几十年来,书写马本斋的书籍不胜枚举,怎样为英雄注入更多鲜活真实的灵魂,是蔡楠书写的根本。于是,他按照要求迅速进入角色,到马本斋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多次采访,献县、任丘、河间、肃宁、黄骅、阜城……千里奔波,搜寻英雄的事迹。拨开历史的烟尘,往事越来越清晰。当蔡楠在衡水阜城采访时,深深地被王梦北父子感动了。纪庄村老党支部书记王梦北曾经是回民支队突围时的向导,后来一直为在突围中牺牲的88位回民支队英雄守墓。他去世后,儿子王志杰继承父亲的遗愿,继续着这一壮举。父子俩一守就是70多年。

“到底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着他们走过一代又一代?”

面对英雄们的墓碑,静默而立,一股力量在蔡楠心中涌动。他仿佛看到了浴血奋战的战场,那些视死如归的英雄们,就在心上,就在笔尖……马本斋、马永标、马庆功,还有那些直到现在都说不上姓名的无名烈士,都手舞大刀、端着驳壳枪,呐喊着冲到了敌人面前……

在献县马本斋纪念馆,英雄战马腾飞的雕像让蔡楠陷入沉思。战士的荣誉不是在墙壁上,应该在战场上。于是就有了书中开篇的灵感。蔡楠说,他非常感谢两个人,一位是多年寻找回民支队足迹的献县作家王小丫,一位是一生追寻回民支队、研究收藏回民支队历史资料的摄影家赵文岭。

正是有了王小丫这个向导,他才得以到阜城采访;正是有了赵文岭在自家建起回民支队纪念馆、开展回民支队摄影图片展的事实,才有了马本斋率领英雄们从墙上的照片中走下来、跨上战马、踏破征程、呼啸远去的鲜活场景。

抗日英雄马本斋就这样,从历史走到了现实,有血有肉地讲起了当年的战争故事。

塑造不一样的英雄群像

一个油灯头的故事,在蔡楠的笔下,细腻生动,感人至深。马本斋去世的那天晚上,他刻意让妻子把油灯头调得小些,再小些,为的是节省一点油,给边区人民减轻负担。就是这样一个细节,巧妙生动地展现了英雄一生为国为民、清正廉洁的大义情怀。

像这样的细节,如临其境的现场画面在书中每一个章节都有体现。蔡楠说,这本书由省作协党组书记王凤和作协原副主席、一级调研员李延青主编,由花山文艺出版社策划出版。在写作中,他采用的是小说笔法,环形结构,线索上分现实寻找与英雄回忆两部分,叙述人称上是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交替叙述。全书十一章,开篇是由回民支队研究者赵文岭叙述三十年如一日对马本斋和回民支队的寻找,中间九章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写了马本斋英雄传奇的一生。尾章是写赵文岭叙述不辞千辛万苦,到新疆寻访到回民支队余脉——三个泉边防连,寻访到回民支队最后结局的经历。全篇结尾是赵文岭夜间请求在连队替马本斋站好最冷的那一班岗。赵文岭深情地喊了一句,他说:“马司令,马本斋司令,我是赵文岭,你看到吗?我在替你给祖国站岗。”这样的结尾,就使得马本斋的精神穿越时空凝聚到了赵文岭的身上,历史的马本斋与现实的马本斋叠加,题旨得到了高度的升华。

在艺术表达上虽是小说笔法,但蔡楠说,这本书还是尊重历史来写的。不仅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马本斋,还将他身边的人物都还原成了历史上的真实姓名,塑造了一个新的不一样的英雄群体形象。对一些文字记载不多但却很重要的事件也按照历史资料做了合理的补充:比如,成立义勇军初期与土匪白七的接触、帮助共产党员张德鑫建立乡团以及后期在冀鲁豫边区的战斗等,还有马本斋患病、治病、病逝的经过,也进行了详细地描述。

在人物塑造上,写出了马本斋及一些重要人物的多样化,并通过文学化的集中处理,将人物之间的斗争写得完整和深化,正反面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更集中。在语言上,更加生动活泼,使用冀中语言,贴近青少年儿童,避免了生涩和书面化的语言,对话采用直接引语,更方便阅读。

文学的颜色应是红色的

在写作期间,北戴河中国作协的疗养院二楼的一间宿舍成了蔡楠的书房。他常常在院里那株枝繁叶茂的核桃树下小坐片刻,就来到书房,开始工作。10月的北戴河,那个安静得都听不到鸟叫的院子,每一片叶子飘落,蔡楠都能感觉得到。那段时间,他除了吃饭睡觉,从没停下过打字,基本一章都是一气呵成。在北戴河的十几天,他以一天一万字的速度进行着文字的飞翔。这是他作家生涯几十年来,第一部长篇纪实作品。当停笔那一刻,他的灵魂也随着回民支队的英雄们,回到了那片热血的土地。

《回民英杰马本斋》出版后,引起了文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七一”前夕,省作协与花山文艺出版社在省图书馆召开了隆重的首发式,全国多家和报刊予以报道。省作协副主席刘向东评价说:蔡楠在采访和史料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发挥个人化的历史想象力,为历史补上许多细节和肌理。情节的丰富性和细节的生动性,使新的马本斋故事比我们已知的故事更细腻,基本摆脱了曾经对马本斋高大全式的描绘。作品做到了从生活现场抵达文学现场,人物有了新的性格逻辑。对民俗和宗教,一方面处理得小心谨慎,另一方面,蔡楠大胆抓住并写出了民族个性。

作家写作是在编织迷宫,让读者去破解,在不断地抽丝剥茧中,找到与自己灵魂契合的思想。蔡楠的小小说、中短篇创作是这样,长篇小说也是这样。他善于用新颖的小说形式和结构,让读者走进他的文字,慢慢地走进他隐藏在背后的思想。

蔡楠说,沧州市于2013年正式聘请了30多位文学艺术家为国防教育文艺创作家,现在已经发展到36名。每逢重大节日,都会举办采风和笔会,并根据需要组织作家为社会奉献国防教育精品力作,他是参与者之一。多年来,他创作了《盒子炮》《1858年的歧口》《大抬杆》《马步枪》《造船》等国防系列作品,为弘扬红色文化做着自己的贡献。这些作品就是用不同的形式结构来抒写国防教育这个大主题的。拟人化叙述、起死回生法、荒诞与变形,多重视角等,使他的作品有了与众不同的特质,也引领读者走进了他的国防作品,探究不同艺术形式背后真实的谜底。他创作的国防文学作品多次被各类文学选刊选载,多次被选入各类选本,多次获奖,有的还被选入教材和中高考试卷。《盒子炮》是白洋淀曾经发生的一个真实的锄奸故事,最近又被改编成电影剧本,进入了多单元电影《我们在雄安等你》,即将开拍。

“文学的颜色应该是红色的,我们要用真情把它擦亮,用红色文化助力国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体现新时代作家的使命和担当,这是最有意义的事!”蔡楠深情地说。

2021-10-29 本报记者 齐斐斐 本报通讯员 李光宇 王武章 摄影 张守军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9321.html 1 蔡楠:还原英雄马本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