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和执政根基。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面对世情国情的变化,我们更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不忘初心中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在血脉赓续中切实解决群众的诉求。因此,必须加强党密切联系群众常态化建设,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密切联系群众常态化的核心要求。一方面,激发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日常行为规范方面,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指引,落实党中央出台的规范党政机关权力运行的制度体系,理顺群众关系,守护民心民意;在沟通群众方面,建立健全民意调查、民情分析、走访慰问等制度,使服务群众有章可循、惠及民生有据可依;在监督党员干部方面,织密群众监督之网,坚持巡视巡察上下联动,开启对各项群众工作制度贯彻落实情况的全天候探照灯,以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另一方面,持续深入纠正“四风”问题。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和战斗性,以“三会一课”为基础,“两学一做”为常态,教育党员干部在树立“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中汇集民智民力,引导党员干部在牢固“四个意识”政治定力中获取民心民意;以严肃问责倒逼整改作风问题,严明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防止“四风”问题反弹,“严”贯彻、“求”实效,把公仆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服务群众上做到脚踏实地接地气,不骄不躁听民意,搭建起党群干群的和谐桥梁。
从严管理干部队伍是密切联系群众常态化的必然要求。其一,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坚持把严的主基调贯穿始终,严把政治关,选拔政治站位高的干部;严把能力关,选拔勤政务实的干部;严把廉洁关,选拔秉公廉洁的干部,逐渐形成对领导干部经常性、全方位、立体化的有效约束。
其二,加强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定期组织党员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使其领会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价值意蕴,在工作内容上进一步反映群众愿望、满足群众需求。也要基于党员干部的岗位进行分类培训,促使提升各自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减少“本领恐慌”,使其在各个领域内精准服务群众。
其三,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监督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使领导干部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搞损害群众利益的事,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
健全制度体系是密切联系群众常态化的根本要求。第一,遵循制度建设自身规律,完善密切联系群众顶层设计。在推进党密切联系群众常态化过程中,对已经形成的有关制度进行梳理,经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要抓好落实;对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要及时修订完善,并同党内规章制度、党外法规制度之间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
第二,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具体制度。首先,要在进一步建立完善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工作机制上下功夫。合理规划调研地点、对象、任务和频率,使广大党员干部准确把握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和努力方向,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在与群众的沟通交流中,及时了解群众的所需所盼,缩小党群之间的思想隔阂。其次,要在进一步建立完善畅通群众意愿表达渠道的制度上下功夫。要不断完善党政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
第三,创新党员干部服务群众制度。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制定办结通报制度,做到事事有回声,件件有着落,切实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尤其要将人工智能技术纳入服务群众制度之中,合理合法开发人工智能的决策智库功能,直接作用于关系公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民生领域,精准解决群众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