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骅市齐家务镇三韩村,提起郑文岐一家,村民皆竖起拇指称赞。
“医者仁心,勿把行医当作赚钱工具。”这是73岁的郑文岐从父亲和爷爷那里继承的家训。寥寥数字,整整影响了五代人。儿子郑富水擅长治疗皮肤病,医术远近闻名。而今,孙子郑善成也考入了河北中医学院,立志成为一名好医生。
厚德仁术
来到三韩村,汽车缓缓向南行驶,停在了一处朝南的平房前,这里就是郑文岐的诊室,也是村里唯一的卫生室。
郑文岐两鬓斑白,精神矍铄。他仔细地为病人把脉,略加思索后,便提笔开药方,叮嘱着注意事项。
“从我祖父开始行医,我的儿子、孙子,已经是五代从医。”谈及自己家族延传百年的行医史,郑文岐颇为自豪。
郑家五代行医的故事,还要从第一代“郑大夫”讲起。
在郑文岐的眼中,爷爷郑元昆颇具传奇色彩。
“我们家是从我爷爷这一代开始行医的。他长年在乡间行走,采集草药。虽然耳朵有些背,但一摸脉,什么病都知道了,在附近很有名。”他说,爷爷经常免费为穷人治病。
到了郑文岐父亲这一代,医术更佳。老人曾学过西医,擅长中西医结合,具体病症具体对待。
他说,有一点父亲和爷爷是相同的,那就是给穷人问诊,从不收费。
乡医的坚守
多年来,在郑文岐的脑海中,父亲背着药箱行走乡间,时而种地时而行医的形象挥之不去。
“父亲擅长用一些稀有的药材治疗疑难杂症,直到现在,这些药方仍然适用。”他说,父亲曾用猪胆汁配合中药治疗过几例天花患者。还爱钻研医书,自创药方。
时至今日,他仍然保留着父亲当年的药方和医书。实践证明,这些方子都效果显著。
在父亲的影响下,郑文岐也有着一颗医者仁心。13岁便跟随父亲行走村间,认识了很多中草药。
1964年,郑文岐去天津医疗队进修学习。上午上课,下午下乡给病人看病,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医术。两年后,他回到家乡,开办了如今的诊所。
看病赚钱无可厚非,但郑家仍严守着老一辈留下的祖训——勿把行医当作赚钱工具。
村民郭大娘回忆了几天前的一幕。半夜三点多,小孙子突然高烧不退,她立即拨通了郑大夫的电话。
有人叫出诊,郑文岐二话没说,穿上衣服,背起诊疗箱就走。给孩子输上液,他又担心有异常,在身边一守就是一宿。烧退了,这才离开。知道郭大娘家里困难,连出诊费都没收。
郑大夫的耐心守护,大部分村民都体验过。
郑文岐觉得,看病不管时间早晚,不分贫富贵贱,只要病人有需求,都会登门诊治。
薪火相传
在郑大夫家,茶余饭后的话题总是离不开病人和病症。
郑文岐的儿子郑富水毕业于沧州医专,不定期去天津进修,尤其擅长看皮肤病。
他继承了郑家家风,每天坚持学习,钻研医书。行医14年,医术远近闻名,常有京津等地的患者慕名前来。
到了孙子郑善成这一辈,郑文岐本打算让他当一名教师。可不想,郑善成心里早已有了打算——当医生。高考结束,郑善成报考的志愿全是医学类院校,最终被河北中医学院录取。
从医57年,郑文岐没发生过一次医疗事故,73岁仍在发挥余热。记者问他什么时候退休,老人乐呵呵地说,动不了的那天,就不坐诊了。
从清朝末年开始,郑家人一直从医,救治病患无数,守护了一方乡邻的健康。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