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02日
第06版:06

徐爱菊 编织多彩生活

本报记者 杨静然 本报通讯员 宋志玲 李萍

徐爱菊(后排右二)和大凉山的师生合影

徐爱菊向意大利设计师介绍产品

每天,新华区维明路北侧的一栋二层楼上,徐爱菊的手工产品直播都会准时开始,从颜色造型到人生感悟,乐观豁达的她受到越来越多的粉丝关注。

48岁的她,开直播、做手工,天南海北地跑项目,用16个年头完成了从下岗女工到创业先锋的美丽蝶变,带动2000多名下岗女工、农村妇女实现再就业。

“全国巾帼建功标兵”“河北省三八红旗手”“全国五好家庭”……当赞誉和敬意接踵而至,她却只有一个愿望:让更多女性就业;为更多山里的孩子提供上学的机会。

背着台布闯北京

徐爱菊的人生字典里曾经写满了艰辛。

1997年,因单位改制,25岁的她和丈夫接连下岗待业。出身农村,兄妹还在上学,稳定的工作是全家人唯一的希望。一时间,一家人阴霾满面。

彼时,单位的厂房里积压着上百公斤花色各异的台布,而对于这门工艺,她再熟悉不过。

迫于生计,徐爱菊决定去北京闯一闯。就这样,她背着几十件台布样品踏上了北上的火车。

初到北京,人地两生。白天,她在西单、秀水街附近来回穿梭,一路走一路推销产品;晚上,挤在七八个人同住的地下室里。接连几个月,没有一单生意,但徐爱菊依然对那句话深信不疑——“当你有100个办法的时候,一定不要只做到第99个。也许,第100个就会成功。”

眼看口袋里的钱只够回家的路费,她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又打通了一位客户的电话。那是唯一递给过她名片的一位新疆籍商人,名叫哈米德。电话里,哈米德表示出对产品的兴趣,并约定了再见面的时间地点。

仿佛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徐爱菊抓住了这次机会,连夜回到沧州赶制产品,完成了创业的第一笔生意。她的台布开始受到关注。

但徐爱菊并不满足于此。她将目光放在了传统手工艺品上。通过设计花型和包装,她发现,造型独特的针织用品很受外国人的青睐。

那时,她经常背着产品在北京朝阳区的秀水街附近徘徊,那里来往的客商很多,附近又是著名的使馆区。

没想到,她设计的手工艺品备受称赞,订单量激增。几年间,她就在北京东大桥附近开了门店,建起自己的销售渠道。台布等手工艺品也打入了国际市场,自主经营的路越走越宽。

如果生活中只有一束微弱的光闪烁,对艰难前行的徐爱菊来说,那一定是希望之光。

为下岗女工编织梦想

转折发生在2005年。

在外漂泊多年的徐爱菊回到沧州,参加了市人社局为下岗女青年举办的创业培训。一双双渴望的眼睛,一个个害羞的面庞,徐爱菊内心五味杂陈。她想到了刚下岗时的自己,想到了创业初期的那段艰难岁月。

徐爱菊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回到家乡,帮助更多的人创业。同一年,她关闭了北京的公司,回沧州开办了一家培训学校。一间办公室,一个车间,3名老师,100名学生,徐爱菊开始了技术培训,依然还四处去跑订单。

最初,简陋的加工点、十几个下岗姐妹和她聚在一起钩钩编编,产品的颜色、款式、品种也就三五种。而今,徐爱菊创办的纺织品有限公司,产品颜色、款式丰富、种类齐全,还广受外国商户的青睐。

从2004年至今,徐爱菊开始走公司+下岗职工(农户)的路子,一方面进行技术培训,一方面安排居家生产。在运河区、新华区、海兴县、盐山县等地建立了34处手工加工点,2000多名妇女通过手工加工就业。

不仅如此,徐爱菊还把产品销售开到了直播间,丰富多样的产品加上她风趣幽默的讲解,产品一上线就大获好评,受到粉丝的追捧。

家有自习室 互相称“同学”

回忆起北漂的日子,虽然艰难,徐爱菊反倒觉得收获比付出的更多。

那段苦日子,丈夫一直陪伴身边,和她一同思索、前行。

“在北京,不仅眼界在提升,对知识的渴望也在增强。”其间,徐爱菊和丈夫分别报考了对外经贸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和工商管理专业,再次进修学业。

而坚持学习的习惯也在家里始终延续着。

每天吃过晚饭,简单交流后,徐爱菊和丈夫、女儿便各自回到房间看书、学习。徐爱菊打理公司的业务,大到公司发展方向,小到产品设计,她都亲自操刀。

丈夫袁希禄则埋首书海,多年的坚持,也在计算机领域小有所成,通过了“网络规划设计师”的考评。在河北省,通过这项考试的人屈指可数。

耳濡目染下,女儿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乐观豁达、积极向上。

在家里,徐爱菊和丈夫、女儿经常以“同学”相称,他们各自的房间也被称为自习室。“同学,下课了。”“同学,运动时间到了。”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让忙碌的生活变得幸福和谐。

收获赞誉无数的徐爱菊令很多人羡慕,而她明白,成功,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和陪伴。

16个大凉山孩子的“妈”

人生就像一次未知的旅行,相比于终点,徐爱菊仿佛更在乎沿途的风景。

2017年,徐爱菊开启了首届手工公益编织节,她带领员工把价值20万元的3000多套帽子和围巾,一部分送给了市内两区的环卫工人,一部分寄往了贫困山区。

同年外出考察,徐爱菊来到了四川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帕哈乡磨石村,这座距离沧州2000多公里的村子坐落在大凉山深处,风景十分秀美。

山路崎岖,汽车在山路上颠簸前行,几个背着书包步行的学生引起了徐爱菊的注意。随行人员介绍,他们是磨石村的彝族孩子,上学要走五六个小时的山路。

看着孩子们远去的身影,徐爱菊陷入沉思。

回沧后,她一直惦记着大山深处的孩子们,他们过得好不好,学习怎么样,这么远的山路安不安全……之后的几天,徐爱菊通过当地合作伙伴了解到了孩子们的具体情况。当得知一些孩子因家庭贫困而被迫辍学时,她再也坐不住了,连夜联系到磨石村的村干部,表示自己愿意资助村里的孩子。

从此之后,徐爱菊先后一共资助了16名孩子,最大的13岁,最小的5岁。

每年,她都要抽出一定时间到大凉山去,陪孩子们做游戏、聊天,为孩子们送去生活用品和衣物。久而久之,孩子们也喜欢上了这位远道而来的“妈妈”。

2019年1月,徐爱菊操办的第二届公益编织节启动。这次编织节,她出资邀请了她资助的6名学子、两位老师和一位村干部来到沧州,参观博物馆、体验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

“用心做手工,用爱暖人心”。徐爱菊常在朋友圈开始这样的“晨语问候”。这既是她手工产品的广告语,也是她的人生态度。

最近几天,她操办的第五届公益编织节即将举办,比起以前,线上线下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徐爱菊的愿望,一点一点,正在实现。

2021-11-02 本报记者 杨静然 本报通讯员 宋志玲 李萍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9606.html 1 徐爱菊 编织多彩生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