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05日
第02版:02

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实践

——学习《沧州红色记忆》的体会

崔晓林

《沧州红色记忆》史料丛书,是由沧州市政协与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纂,全面记述1921年至1949年发生在沧州大地上革命历史的鸿篇巨著。丛书具体描述沧州革命战争时期的战斗场面和重要事件,生动展现了无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是我们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本土读本,也是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教材。

丛书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视真理重如山、理想大如天。1840年以后,随着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沧州陷入暗无天日的境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们迫切需要先进思想指明方向,迫切需要先进组织凝聚革命力量。在这种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共产党员刘格平冒着生命危险,于1926年9月秘密来到省立二中(今沧州市第一中学),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革命道理,发展进步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沧州第一个党支部。接着又到泊镇省立九师和大堤东村,建立了两个党支部。这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有着强大真理力量,一旦被人民所掌握,就能激发强烈的革命热情。当时虽然只建立了三个党支部,但很快就显示了强大的领导力,成为沧州革命斗争的三大中心。随后,沧州各地党组织蓬勃发展。到1927年2月底,以沧州为中心的津南地区10多个县都有了党组织。从此,沧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有组织地开展了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争,并取得不断的胜利。

这让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信仰的力量是无限的。理想越宏大,人的精神力量越强大;信仰越坚定,人的革命意志越坚定。一个政党有了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就会坚强有力,无往不胜。我们一定要像革命先烈前辈那样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让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丛书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这个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张隐韬同志是1922年入党的,入党后,他就带着这个初心和使命,奔波于京绥铁路各个站点,组建工会和党组织。在斗争中,他感到赤手空拳同敌人斗争胜算不多,旧军人的思想得不到彻底改造,一旦有事是靠不住的,便萌生了由党直接组织武装力量的想法。在征得其他同志的支持后,于1926年12月,他在泊头组织起了1000多人的津南农民自卫军,向全国发出起义宣言,震动了全国。自卫军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打倒奉系军阀”“反对苛捐杂税”等革命口号,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戴。津南农民自卫军起义,促进了沧州人民的迅速觉醒和地下党组织的创建与发展,也为中国革命斗争提供了宝贵经验。

这充分说明,党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一百年来,我们党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党的初心所在、使命所系。在开启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候,我们要从革命先烈的奋斗历程中找寻初心,激励使命,担当责任,开创属于我们这一代的历史伟业。

丛书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丛书介绍了许多枪林弹雨的战斗,讲述了许多壮怀激烈的牺牲。有许多革命先烈牺牲时正值青春年华。赵博生36岁,马振华35岁,季振同33岁,潘漠华32岁,邸玉栋、崔兰仙31岁,常德善30岁,戴培元、刘贯一、郭陆顺28岁,邸玉森、傅国光、牛文良27岁,牛文仓25岁,牛文常年仅20岁……还有许多人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这些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年轻人,为沧州这片土地的解放而战斗,为沧州百姓翻身而牺牲,为血洗民族耻辱而奋斗,他们的名字早已深深地植入沧州世世代代人民的心中。

哲人有言:斗争是通向胜利的道路,牺牲是成功的代价。回望过去,革命前辈历经千难万险、流血牺牲,开辟了通向胜利的道路。展望未来,我们在新的征途上还要继续跋山涉水、攻坚克难,向更加宏伟的目标前进。我们要发扬革命先烈那种“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精神,不怕困难、不惧风险、迎难而上、勇往直前,让人生在奋斗中绽放光彩。

丛书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对党忠诚,永不叛党,是党章对党员的基本要求。不负人民,体现了我们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与人民同甘共苦、共忧乐。马本斋就是这样一位一身正气、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民族英雄。1921年投身行伍,英勇作战,1929年就升任为团长。“九一八事变”后,因憎恶国民党军队的腐败而弃官回乡。“七七事变”后,他看到日本侵略者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痛恨不已。他响应党的号召,建立了回民支队,积极开展反“扫荡”斗争,多次伏击敌人的车队,重创敌人有生力量,战功卓著。1940年10月冀中军区奖给回民支队一面锦旗,上面写着“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烂、拖不垮的铁军”。毛主席亲笔题字称“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马本斋不仅对党赤胆忠心,而且也孝敬老人,热爱人民。日寇为了引诱马本斋投降,把马本斋的母亲抓到县城做人质。马母深明大义,绝食7天,以身殉国。1942年回民支队转战山东。莘县一带,遭遇严重旱情。为救灾民,回民支队主动拿出并不富裕的军费,帮助百姓从外地购买粮食。马本斋带头把自己每天1斤粮食缩减到8两,把省下的粮食分给当地百姓。回民支队的举动得到了冀鲁豫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大力支持。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回民支队进行了数百次战斗,歼灭日伪顽叛两万余人,在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回民支队的事迹告诉我们,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正是有了这种“忠诚”与“不负”,千百万共产党人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面对威逼利诱立场坚定,在风险考验面前无所畏惧。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无限忠诚的政治本色,对人民无限热爱的人民情怀。党性和人民性从来就是统一的。每一位共产党员都要把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统一于民族复兴大业之中,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征途上建功立业。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地方党的历史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地方党的历史是党史在地方的伸延和具体化,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在地方贯彻落实的真实记录。地方史有着亲近感、生动性的特点,容易入耳、入心、入脑。这套《沧州红色记忆》,对于教育引导沧州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青少年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发扬光荣传统,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一定要充分发挥好这套丛书的作用,讲好革命故事,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发扬革命精神,坚守初心使命;汲取革命经验,勇于接续奋斗,为推动沧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2021-11-05 ——学习《沧州红色记忆》的体会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0069.html 1 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实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