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05日
第06版:06

古风义渡

白世国

深秋,驱车沿运河西岸堤顶路去青县,过周官屯大桥北走不远,河岸泊着一艘小舟,有系着红布条的铁丝缆绳连接运河两岸。是听闻已久的王黄马渡口。

76岁的摆渡人李维杰正与老伴儿在渡口旁的河滩劳动。两亩多向日葵,已经成熟,用镰刀把硕大的花盘割下来装进袋子。

那天逢村集,对岸林缺屯零零落落有乡亲来渡口。不待招呼,李维杰停下手里的活儿,把小船从木桩上解开,拉着缆绳划到对岸,把来人稳稳地渡过来。摆渡,这古老的交通图景似乎是穿越时空而来。从那岸到这岸需要两三分钟,但他已经坚持了近40年。

上世纪80年代初,老摆渡人上了年纪。李维杰家离渡口近,就这一个原因接下摆渡的“差”。对岸乡亲每逢农历“二、七”来赶集,坐渡船便捷一些,否则得去周官屯大桥或李窑大桥绕路。

李维杰姥姥家是林缺屯的,整个村子或远或近都是亲戚。他不收钱,但大家执意给。把赶集人接过来,赶完集再送回去,象征性地收一元钱,没零钱同样渡。赶集这半天,能收20来元。李维杰说,我摆渡不图钱,既然应了这个差事,就不能半途而废。

说起王黄马渡口的历史,李维杰的话多起来。过去运河上没有桥,有一条自天津太平庄通河间府的官道经此,人来车往,络绎不绝。渡船可以载三辆大车,几个人共同值守。渡口是义渡,远来的客商或本地乡邻,相识或陌生,皆不收一文。秋收时,村里管事的人去附近村庄给摆渡人敛粮食,各家各户自愿给,给小麦,还是玉米、高粱、豆子,给多给少,随心。王黄马义渡,兴盛数百年。一代代摆渡人,传递着义渡善行。新中国成立后,陆续修建了周官屯大桥、李窑桥,渡口冷落下来,王黄马也落寞成普通村庄。这是时代的进步。

李维杰有三儿一女,早已成家单过。他和老伴儿住在渡口附近的老屋里。如果他有事脱不开身,就让老伴儿去渡口“顶岗”。老伴儿大他三岁,身体也很好。他们在河滩种过白菜、茄子、小葱、萝卜、芥菜。收了菜去自家门口的集市卖,一年挣上一万多元。

李维杰水性好,曾为乡亲们出过力。1963年秋,运河以西发大水,庄稼都淹了。村里有艘大船,几个生产小队轮流使用。社员划着小船去七八里远的地方割高粱穗,中午不回来。上午10点,各户人家把干粮、咸菜、暖水瓶集中放在一个大笸箩里,由李维杰送饭。村子在河岸上,地势高,李维杰一出村,水就没了脖子,边游泳边推笸箩。晌午前,准时把饭送到。

摆渡是行善,捕鱼则是杀生。多少年来,李维杰一直恪守着摆渡人的古老行规,从不在渡口捕鱼。前不久,几个青年钓到一只乌龟,用绳子拴着玩耍。那只龟得有20多年了,李维杰跟青年要过来放归运河。李维杰说,这是运河孕育的性命。

李维杰说,只要身体允许,就会把渡船撑下去。哪怕只有一个人有需求,渡船就不会停。

集市散了,李维杰把最后一个赶集人渡回去,要回家了。我帮他把一袋袋的向日葵装满三轮车。老夫妇热情地邀请我去家中做客:吃青菜萝卜大米饭,喝瓦壶甜水菊花茶。质朴的话语,透着淳朴好客的古风。我谢绝老人的邀请,去拍渡口的远景。

渡口沉寂下来,懒阳高悬,河面金光闪烁,古柳倒映河面,流光溢彩。鸟儿啼鸣,落在船栏上,啄食行人撒落的食物。这场景,有了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古风意境,圆满而自得。

2021-11-05 白世国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0163.html 1 古风义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