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祁 洁 本报通讯员 谢安然
天变冷,海上观光旅游进入淡季,刘洪顺选择周末跟着儿子出海。
“您嘱咐的注意事项俺都记住了,您就在家踏实歇着吧。”“嘱咐过的记住了,没嘱咐到的怎么办?周末游客多,更得注意,千万不能含糊。”在出海这件事上,两个儿子怎么劝都拧不过刘洪顺。
今年65岁的刘洪顺,是南排河镇歧口村村民。从17岁出海打鱼,转眼,他已经在海上漂了快50年了。“最多的时候,一网能拉上来几千斤海鲜,虾、蟹、鲅鱼、平鱼……什么都有,一下就能卖1万来块钱。虽然辛苦,收入高了,累点也就无所谓了。”回忆起过去的收获场面,刘洪顺眼中含笑。
丰富的渔获让刘洪顺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他给两个儿子盖了新房,娶了媳妇,儿子、儿媳也加入了捕鱼的队伍。但好景不长,靠海吃饭的刘洪顺一家面临着两难选择:“一网才打上来几十斤海鲜,少的时候甚至才几斤,连油钱都挣不回来。继续干,收入没保障。不干的话,一家人靠啥吃饭?”
慢慢地,刘洪顺想通了。“自己一味地向大海索取,只顾眼前经济效益,却忽略了海洋生态保护,这钱挣不长远。靠海吃海不只有捕鱼这一条路,还可以换个‘吃’法。”近几年,随着南排河镇打造渔业旅游,来这儿的游客越来越多,刘洪顺从中看到了新机遇。
2019年,刘洪顺家的渔船变成了游船,他从出海捕鱼,改为带游客到海上观光。“城里人看腻了高楼大厦,到海上吹吹海风,吃吃海鲜,心里多敞亮。”打了半辈子的鱼,尽管不舍,但想想自己“转业”也是对海洋生态的保护,刘洪顺心里比打到鱼还高兴。
“坐过我家船的游客都清楚,随处乱丢垃圾绝对不允许。海上这么好的风光,哪忍心去破坏它?”听了刘洪顺的话,记者终于明白了他一直坚持出海的心思。
同村的李希军,比刘洪顺早转型十多年,如今在村里经营一家海鲜馆。
每天早上,李希军的起床时间由潮汐表决定。“预报第二天早上6时涨潮,我必须提前半个小时到码头等着。渔船一靠岸,就赶紧接货。”为了让游客吃到最新鲜的海鲜,他必须抢时间。接完货回到饭店,注水、加氧、加冰,把海货做好保鲜,他便开始备菜、掌勺。
起初,关掉虾池开饭店,李希军心里并没底。他告诉记者:“2006年,附近一共也没几家饭店。每天有一两桌客人,就算生意好了。现在不一样了,镇里专门在这儿打造了一条海鲜美食街,光俺村在这儿干饭店的就有70多家。一到节假日,我家10张桌至少能翻七八回。游客多了,说明海堡的名气大了。”
“常说同行是冤家。同村人凑在一块儿做买卖,岂不成了竞争对手?”听到记者的疑问,李希军摇头说:“这句话在俺们这里行不通,大伙儿不但不是对手,反而关系比以前更近了。昨天,我还跟隔壁两家饭店的负责人商量,准备拓宽进货渠道,把海鲜品质提上去的同时,把价格适当往下降降。游客奔着这儿的海鲜来,一定要讲信用,不能毁了海堡的名声。”
靠海临港的独特地理位置,是南排河镇发展休闲渔业的优势。镇党委副书记张鑫告诉记者,目前,南排河镇已有1万多名渔民吃上了“旅游饭”。为帮助渔民从传统渔业的依赖者,转变为特色旅游的参与者,镇里对21个渔村的旅游专线进行规划,重点打造“三区一码头”,即赵家堡休闲渔业体验区、张巨河渔家民宿体验区、歧口北方第一渔村旅游区以及华忠旅游码头,在丰富业态的同时,带动渔民转产转业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