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河码头有故事
一艘斑驳沧桑的木船停靠在岸,老船木拼接成的茶台上刻满时间烙印,岸边,一位船工背着包袱正与亲人挥手告别。站在泊头四营镇灌河码头环顾,桅帆林立、熙来攘往的繁华场景犹在眼前。
两位游客登上甲板,瞧眼这儿,摸下那儿,“过去这里可能是个码头。”“应该是,那块石碑上刻着字,咱下去瞅瞅。”俩人走到石碑前,仔细辨认着上面的字迹:“灌河村临河而立,因河而名。公元1167年,置交河县……”
正在此路过的村委会副主任赵建立上前说:“这个码头是俺村在一处废坑塘上打造的新景点。据村里老人讲,过去有条老灌河河道从村子旁流过,河上游可通富庄驿、武邑、衡水,下游可达泊镇、沧州、天津。后来,沿岸商家、村民自发出资捐物,在这里建了座码头。从此,周边店铺林立、车来船往,武强的年画、沧州的海货、天津的食品,都从这儿运往各地。现今,村里复建灌河码头,是为了通过它向游客讲故事,这些故事正是灌河村的历史文化底蕴。”
听着,游客再次走到船旁,抬头望着船身的一道道裂纹,陷入沉思。古河道已不在,繁忙的漕运盛景已成为历史,复建后的灌河码头却默默地向游客讲述着这里的过往。
见到游客恋恋不舍的样子,赵建立说:“俺村如今是河北省乡村旅游村,村里景点多着呢,走,带你们去逛逛。”
农家小院有味道
正对码头的巷子里,一条用紫色仿真紫藤装饰的长廊十分显眼。走近,“乡村小厨”几个字跃入眼帘。
“这个农家院是利用村里闲置的老学校和旧房子打造的。游客来了,除了采摘、赏景,还能在这儿品尝农家饭。家乡大烩菜、凉拌菠菜、炝炒茼蒿……菜单里的多数菜都是村里自产的,这才是地道的农家味。”赵建立一边翻着菜单一边说。
这时,农家院负责人王帅从外面进来说:“今天不是周末,游客不是很多。每逢节假日,哪天都有十多桌客人。从吃饭的人数,就能看出俺村的名气。”
“老板,村里有住的地方吗?”一位游客打探道。王帅回答道:“出了胡同一直往南走,路边有个‘硒鸽苑’,那儿就是农家小院。”
耐不住好奇,记者和这位游客一同奔过去。一进小院,白墙灰瓦马头墙,古色古香。这边是茶室,对面是客房、餐厅,侧面是灌河农产品展示厅。“真有点儿星级酒店的感觉。”听了记者的话,农家院负责人裴壮壮笑着说:“何止是星级酒店。晚上坐在院里一边喝茶一边看星星,早起还能听到公鸡打鸣,这些可是星级酒店享受不到的。”
果蔬采摘8个月不断趟
走在灌河村,成方连片的温室大棚连成了一道风景。
“咱这大棚里种的啥?”记者问道。“俺村种的东西听名字就跟别处的不同。西红柿叫‘富硒吉祥’,现在刚开始采摘,能摘到春节前。晚桃叫‘映霜红’,还能摘一周。过了元旦,草莓、早桃、甜瓜……新一轮采摘又开始了。每年5月至8月瓜果集中上市的时间,大棚里没东西,其余8个月都能采摘。这样,游客来了才觉得新鲜。”村委会委员董存才说得记者直咽口水。
走进西红柿大棚,几位家长带着孩子正在采摘。“宝贝儿,你看秧上的西红柿又大又红,它们是从小苗一点点培养的,管理上有一点儿疏忽,就很难坐果。所以,我们平日不能随便浪费东西。”一位家长耐心地跟孩子讲。董存才笑着走过去说:“俺们搞采摘,让游客体验乡间的乐趣之外,还能无形受到‘粒粒皆辛苦’的熏陶。”
灌河村距离泊头市区40公里,是个纯农业村。董存才告诉记者,头些年,甭说外人了,他们自己都懒得去地里转悠。年轻人多数在周边企业打工,老年人成了种地的主力。赶上好年景,能闹个好收成。年景不好,白受累了。怎样在土地上做文章,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这一直是村“两委”最心急的事。
没思路,出去学。村干部多次组织村民代表和部分村民外出“取经”,让大伙儿大开眼界:同样是瓜果蔬菜,人家不用四处跑销路,光采摘就能“消化”一多半。随着村里环境的改善,村“两委”将发展的思路转向乡村旅游。如今,全村1400亩土地全部流转,除了果蔬种植,还成立了养殖合作社。“每公斤西红柿的采摘价为16元,草莓高达每公斤100元,农产品身价高了,村民也沾光了,除了享受地租,年轻、年老的都有活儿干,这日子光剩好了。”讲起这些,董存才眼里放光。
民心湖汇聚一团和美
每次带游客参观,行程结束前,董存才都要带人们去民心湖旁转转。
霜降已过,湖中的睡莲仅留下枯黄的荷叶,两位老人正在湖心的凉亭里聊天。“村里环境变得这么好,真是做梦都没想到!”董存才说:“大伙儿知足,俺们村干部更有干劲儿了。”
民心湖曾是灌河村最大的一个垃圾坑。说起当时这里的环境,村里流行着一句顺口溜:“南坑西坑,杂树丛生;鱼儿逃走,垃圾进攻;蚊蝇扰民,污染环境。”环境不好,村民烦恼。可村里要改造这个坑,大伙儿又闹意见:“这么脏的地方能改成啥样?索性就这样呗!”
村“两委”认为,让灌河旧貌换新颜,必须先从最煞风景的这个垃圾坑“开刀”。“咱就认头村里这么脏下去?”“看见环境好的村,大伙儿难道就不羡慕吗?”村干部和党员、村民代表一次次上门和村民交心,大伙儿渐渐想通了。
“改造垃圾坑的过程中,有人出车辆,有人主动伐树,大伙儿不怕脏、不怕累,都抢着出义务工,人们都盼着灌河变好呢。”董存才对当时热火朝天的场景记忆犹新。
垃圾坑“变脸”,民风也焕然一新。村里将改造后的坑塘取名为“民心湖”,寓意聚民力、顺民意、通民心。“环境塑造人。这句话太在理了,如今村里通了天然气,90%的街巷都是水泥路,大伙儿嗑完瓜子自觉把皮儿扔进垃圾桶,都不忍心破坏这环境。”董存才边走边说。“太对了,好环境来之不易,俺们更得珍惜。天冷种不了花了,俺在门口花池子里栽点儿香葱,不能让它空着。”村民崔秀珍满脸幸福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