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玉洁
前不久,第十五届全国小学英语教师基本功大赛落下帷幕,由沧州市黄河路小学英语教师张静执教的课例荣获优秀课展评一等奖。
从最初反复阅读单词、句型,到培养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再到如今还原真实生活场景,创设主题语境,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从而打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情感共鸣。从教21载,张静见证了小学英语教育的发展和不断完善,也享受着和孩子们一起畅游英语世界的快乐与幸福。
模拟真实场景
活化情境交流
“张老师,最近看到新闻中关于冬奥会的内容,我又想起了那堂滑冰主题的英语课。stand up on the ice(站在冰上)、skate on the ice(滑冰)、stop on the ice(在冰上停下来)……”前几天,几名已上高中的学生回学校探望张静,聊起了他们至今记忆犹新的那节英语课。
那一天,为了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孩子们有直观的感受,张静把教室变成了小小“旱冰场”。讲台上,一个孩子脚蹬轮滑鞋,为同学们演示“stand up on the ice”和“stake on the ice”。
那么,该如何引出“stop on the ice”呢?突然,演示的孩子滑向讲台另一侧的张静,教室里顿时充满了同学们的惊呼声。“砰”,孩子狠狠地撞在张静身上。张静一边揉着被撞疼的肩膀,一边对同学们说:“在滑冰的过程中,只学会stand up on the ice和stake on the ice还不够,如果你不能很好地掌握‘stop on the ice’,就会像这样,伤到自己和他人。”老师那一脸痛苦的表情,不仅让孩子们牢牢记住了“stop on the ice”这个短语,而且也为他们敲响了警钟——在滑冰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和曾经的学生一起回忆当年英语课堂上的趣事,在他们毕业多年后再次听到孩子们将曾经课上所学的词句脱口而出,张静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对话”三部曲
深解文中意
提起小英雄雨来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那么,怎样用英语来讲述这个故事,并分析其中的深意呢?张静不仅给出了答案,而且凭借这样一堂课夺得了全国奖项。
在讲解英文绘本《小英雄雨来》之前,张静首先让学生讲讲“你了解的小英雄雨来是怎样的?通过读绘本你还想知道什么?”然后她引导孩子们仔细阅读,找出小英雄雨来到底做了什么事,并且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你是雨来,你会做什么?最后,张静带领孩子们展开讨论并总结出Hero(英雄)的特点。
整整40分钟,孩子们沉浸在阅读、思考与交流之中,通过“与文章对话,与自己对话,与他人对话”,不仅理解了文章内容,而且锻炼了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对“hero”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比单纯朗读课文要记忆深刻得多。
巧用碎片时间
提升听读能力
要想提高英语水平,是不是就要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去听和读呢?
其实,在张静看来,如果把碎片时间利用好,比如在每天洗漱、吃饭和睡觉前听听英语,每天拿出10分钟来读一篇文章,长此以往坚持下去,同样能够达到提升的目的。
但是,通过观察,张静发现学生们在阅读时有一个误区,那就是只读不模仿。其实,要想拥有地道的英语发音,跟着录音模仿是最有效的。翻开一篇文章,反复听录音、跟读,模仿语音和语调,直至与原声相差无几。坚持如此练习,不仅能够让自己的发音越来越地道,而且能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在日常教学中,像这样的小妙招张静用得也不少。她时常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发挥孩子们各自的优势,共同解决问题。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每位成员都拥有倾听他人意见和开口说的机会,不知不觉就锻炼了听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此外,她还通过书法晋级赛规范学生的英文书写,让孩子们将课文内容制作成英文绘本、手抄报或思维导图等,不断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在她的引导和带动下,很多孩子渐渐爱上了英语。下课后,孩子们拿着自己书写的作品,追着向张静询问能否晋级;有一名学生两年间与张静分享了数百段自己的“趣配音”作品;还有一个曾经口吃的孩子,在张静的肯定和表扬下,实现了从不敢张嘴到流利表达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