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最美的风景。近日,随着各地全国文明城市复查迎检工作推进会相继召开,文明城市创建的氛围日益浓厚。如何让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核心是事,关键在人。既要积极解决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看病上学、养老托幼、市政设施、公交出行、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民生实事,更要形成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机制,坚持共建共享,坚持惠民利民,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文明城市创建打造成为民心工程、惠民工程,让城市焕发出蓬勃的力量。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绝不可草率。要深刻认识文明城市创建对于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增强文明城市创建的荣誉感、危机感、责任感,珍惜来之不易的荣誉,看到不进则退的危机,强化迎难而上的担当,进一步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城市的老旧小区大多年代久远,基础硬件配套不尽完善。这些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引领下,各地把改造老旧小区作为加强城市治理的关键一环来抓,取得了积极成效。按照计划,“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基本完成对2000年底前建成的21.9万个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工作。为持续有力实施好这一惠民生、增幸福的“民心工程”,紧跟市民居住需求,着力方便老人小孩日常生活。今年不少地方在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不仅完善了小区水、电、路、通信等配套基础设施,还因地制宜增加了养老、托育、便利店等公共服务设施,让城市功能不断升级。日新月异的城市风貌,让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文明城市是一个城市形象环境和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重在建设,贵在坚持,必须久久为功,持续用力。紧紧依靠群众,广泛惠及群众,让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文明城市。一要深入开展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对公共秩序、文明行为开展专项整治。针对不文明行为,要加强常态化执法监督,加大曝光和处罚力度;二要深入开展社会文化环境提升工程。优化景区、文体场馆、医院、政务大厅秩序,做到口罩必戴、有序排队,无大声喧哗、争吵等现象;各类公共场所要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做好佩戴口罩、体温检测、日常消杀等工作。强化窗口单位的示范作用,提升窗口服务水平。加强对校园周边、公共娱乐场所、文化市场的专项检查,切实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三要深入开展社会动员提升工程。进一步加强公益广告宣传,潜移默化中增强市民文明意识;四要坚持创建惠民利民工程。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诉求,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要多办群众关心、基层需要、社会关注的好事实事,真正把文明城市创建打造成为民心工程、惠民工程,让创建成果惠及更多市民群众。
文明于人,是奋发向上的精气神;文明于城,是攻坚克难的软实力。做好城市更新的精细文章,有助于打破城市内卷化倾向,进一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提升工程,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打造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创建有目标、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创建氛围。创建文明城市就是要让城市有温度、有人情味、有烟火气。邻里之间互帮互助,让正能量温暖你我他;身边好人选树宣传,让好人好报好风尚蔚然成风;“德文化”“善文化”“义文化”等独具特色的区域道德品牌,让百姓深受道德感染、文化熏陶。文明城市创建和人的文明素养相得益彰,形成了良性互动。文明有“面子”,核心是“里子”。志愿者和广大市民有序参与到城市治理的细小事务中,让一批批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持续涌现,塑造着城市气质,培育着城市精神,让市民的文明素养成为城市里最美的风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文明创建,始终坚持“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的原则,不断激发文明创建主体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牢牢牵住文明创建“牛鼻子”,做好融合发展“大文章”。通过优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让现代化城市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作者单位:河间市卧佛堂镇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