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兴县党史办的工作人员表示感谢,我们完成了两代人60多年的心愿,烈士的灵魂得以安息……”几天前,海兴县党史办的工作人员再次收到来自四川省的感谢信,写信人卢发用,是位年逾八旬的老人。
60多年来,哥哥陆成道的牺牲、埋葬地点一直是他和家人的心病。令人欣慰的是,在海兴县党史办以及黄骅市党史办、民政局的多方努力下,这场寻访最终有了圆满的结局——经查证,陆成道烈士当年与黄骅烈士一起在大赵村惨案中遇难,如今安葬在山东省阳信烈士陵园。
陆成道烈土原名卢发社,籍贯四川,生于1913年。1943年6月30日,任冀鲁边区参谋处长的他,在震惊边区的大赵村惨案中被叛徒杀害,英勇牺牲。而关于他的事迹,一直鲜为人知。在海兴县党史办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陆成道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的形象,也逐渐清晰起来。
年少从军 屡立战功
陆成道,原名卢发社,参加革命后,改名为陆成道,1913年2月15日出生在四川省富驿镇五星村卢家湾。他的父亲卢宅卿和母亲赵淑琴早年就在富驿镇从事共产党地下工作,他们的家就是地下联络中转站,是成都通往川陕苏区的重要一环,收转过川陕苏区领导干部的许多重要情报、信函、文件。陆成道从小受家庭的熏陶,思想进步。
1929年,陆成道考入四川省志诚法政大学,经党组织的推荐,一进大学就担任学生会宣传委员。后来,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为苏区传送情报和运输人员,建立了成都通向川陕苏区领导机关驻地的地下交通线。
后来,陆成道被任命为南阆苏区游击队纵队长,到南部县委、阆中县委领导第七区苏维埃政府和军事工作,开展地方群众运动。
1933年1月,陆成道派两个小分队去侦察和找寻去井冈山的路线。与红一方面军取得联系,并绘制好行军路线图。2月到达衡阳,3月6日到达井冈山,在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下进行战斗。他带领的1000余人的部队,采用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屡立战功。然后,陆成道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战名将 捐躯边区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陆成道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前教六旅十三团团长。
后来,陆成道随罗荣桓、萧华到山东军区,参与领导和指挥军区工作。
为解决冀鲁边区干部短缺问题,1942年4月,陆成道等辗转来到当时的边区党政军领导机构所在地——今海兴一带,任职冀鲁边军区参谋处长。作为军区重要的领导成员,在冀鲁边抗战最艰难的时期,他发挥了优秀的军事和政治才能,深孚众望,成为边区军民爱戴的抗战领袖。但不幸却在一年后降临。
1943年6月30日,陆成道和冀鲁边军区司令员黄骅在新海县大赵村召开会议。不料军区手枪队长冯冠奎受邢仁甫的指使,带领11名暴徒突然闯入会场,向黄骅、陆成道等9名与会人员开枪射击。黄骅、陆成道等人当场牺牲。这就是震惊冀鲁边区的大赵村惨案。陆成道牺牲时,年仅30岁。
海兴县党史办的工作人员说,陆成道足智多谋,海兴县小山一带就流传着他指挥的经典战例。
1943年春天,在兵力有限的情况下,他采取迂回战术,在山后村和曹庄子村之间一举歼灭日军30多人,而八路军、百姓无一伤亡。
时任新海县委书记叶尚志回忆:“陆成道是一位从红军中成长起来的英勇善战的人才,知识面广,文化程度较高,而且练得一笔流利的草书。他只拿一个指南针在敌人据点中穿插行军,最终准确到达目的地。我们总是在一起分析斗争形势,促膝交谈。他的每次来信和交谈均表现出了共产党员坦率热诚的胸怀、明快而又机敏的智慧。”
多年寻找 家人圆梦
卢发用与陆成道相差24岁,哥哥离家时,他还未出生。卢发用是听着哥哥的故事长大的。
“一开始,哥哥与家里人还有书信往来,后来渐渐失去了联系。直到1950年,家人收到政府颁发的烈士证明书,才得知哥哥早已牺牲的消息。”卢发用说。
但陆成道的牺牲地和埋葬地却成了谜,卢家人60多年来,一直打听寻找。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南方根据地慰问团曾给家里挂上红军英烈军属匾。”卢发用说。
从1951年开始,还上中学的卢发用就和家人到处联系问询关于陆成道的消息,多次给共同参加过战斗的领导和战友去信,之后又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查询,确定陆成道的牺牲地为冀鲁边区。
1970年,陆成道的母亲去世,这位曾经在川陕苏区做地下交通员的老人临终前交代儿子,一定要找到陆成道的遗骸。几年后,卢发用在一本杂志中看到,中共黄骅县委党史办刊发的“寻找烈士亲人的通知”。通知称,陆成道,四川人,冀鲁边军区参谋处长,1943年6月30日在新海县(今黄骅市)大赵村被叛徒冯冠奎刺杀牺牲。
多年的寻找,终于有了转机。
后来,海兴县党史办工作人员无意中从一位党史爱好者口中得知:居住在山东省无棣县的韩金辉,曾参与大赵村惨案烈士的迁葬工作。一番联系后,最终确定陆成道烈士遗骸埋葬在山东省阳信烈士陵园。
至此,卢家人多年的夙愿终于达成。
也是从那时起,卢家人每年都要致信海兴县党史办工作人员,表达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