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09日
第06版:06

爱国华侨武桂生 建起沧州第一所华侨捐资的学校

齐斐斐 南宝通

36年月桂风华,36年岁月积淀。一场大雪,让南皮县鲍官屯镇桂和中学变得静谧朗阔。走进校园,正门矗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学校的历史,对面便是学生们所立的感恩石,上书“感恩母校 思念仁师”。

在桂和中学,每位师生,都能讲述爱国华侨武桂生捐资建校的感人故事。

战斗中被俘

在日本当劳工

回顾起爷爷武桂生一生的经历,武金凤眼圈红了,怎一个坎坷了得!

武桂生是南皮县鲍官屯镇鲍官屯村人,旅日期间居住在日本北海道扎幌市,有两个儿子——长子武秀义在国内生活,二儿子武秀夫出生在日本并一直跟随在他身边。武桂生在日本经营房地产,并任桂和商事社社长。

1923年3月13日,武桂生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上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1939年,16岁的他参加了八路军,在115教导旅骑兵排当通讯员。由于机智过人,智勇双全,他深受战友的喜爱,并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3年8月18日,在东光县大吴家一次战斗中,武桂生负伤被日军抓捕。日军先将他押在东光监狱,后来送往北京西苑收容所。当时,武桂生已婚并生育了儿子武秀义。翌年6月28日,他被送到日本,先后在新泻县信浓川水电站、长野县煤矿当劳工,从事重体力劳动。曾因不堪忍受惨无人道的虐待,与难友合力同日本当局进行斗争,多次罢工,还打死了一名日本监工,被投入监狱,判刑18年。

创桂和商事

保留中国国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武桂生被释放,在日本靠做零工赖以度日。

后来,他认识了现任妻子武和贞,二人结婚后也居无定所,靠做一些小买卖,艰难维持生计。他们来到当时非常荒凉的北海道札幌市定居下来,从拉面馆做起,赚到第一桶金后,进入租赁业。武桂生审时度势,善于观察分析,1963年经营房地产,创建桂和商事。经他与儿子武秀夫的努力,到1988年,他们已拥有16座楼房、两个停车场、两所公寓。

武桂生旅居日本多年,始终保持一颗爱国之心。虽经常受到日本右翼势力的歧视,甚至是戏谑辱骂。但他忍辱负重,终未加入日本国籍,而且连儿子武秀夫也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

自1963年他与国内亲人联系上以后,就经常回国探亲。特别是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更是年年不断。武桂生曾任日本北海道华侨联合会会长多年,作为爱国华侨多次受到我国领导人的接见。

由于爱国思乡之情日盛,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武桂生对家乡捐助颇多。曾给当时沧州地区行署捐献丰田轿车2辆、南皮县委和政府丰田轿车6辆、鲍官屯镇丰田和日野货车2辆、鲍官屯村拖拉机两辆、打深机井一眼。

捐资23万元

筹建乡中造福桑梓

那时候,一说起武桂生,人们都说他不仅是位爱国华侨,更是造福桑梓的亲人。68岁的石洪林是鲍官屯村志的编纂者,武桂生和桂和中学的故事得从1983年9月讲起。

那一年仲秋,武桂生回国探亲,为了改变家乡办学条件,改变家乡的面貌,他提出捐资23万元筹建一所乡中学。经过8个月的紧张施工,占地42亩、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教学楼一座、平房86间、能容纳12个教学班600多名学生的乡办中学落成。一条“华侨路”,连接海泊公路,直通校内。

学校以武桂生和夫人武和贞二人名字取名“桂和中学”。南皮县人民政府在校园内立了纪念碑,正面刻有“热爱祖国 造福桑梓”8个大字,背面碑文详细记载了武桂生捐资办学的事迹,赞扬了武先生爱国爱乡的崇高精神。

1984年8月29日,桂和中学举行落成典礼,武桂生携全家参加。并赠送给学校3台日立电视,教师每人一盒钢笔、学生每人一支电子圆珠笔作为礼品。又赠现金1万元为全体教师添置校服。

之后,武桂生曾多次派武秀夫来校探望师生,并为学校购置图书、仪器、实验设备等,先后又捐资10万余元,桂和中学的办学件不断改善。

1992年2月,武桂生因病去世,乡亲们按照当地习俗,为武先生立衣冠冢,以便年年祭祀。

他在国内的长子武秀义曾任沧州地区行署侨联秘书长,也继承了老人的传统,待人豪爽热情,逢戚友遇难时,必慷慨以助。1995年,武秀义一次捐资100万元人民币,用于河北省第一座平原水库——南皮县大浪淀水库建设,为家乡人民喝上放心水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武桂生情系中华,情系家乡父老,为改变故乡贫穷面貌,多次慷慨解囊捐资兴教,造福桑梓,为华侨作出了表率,成为后辈的楷模。

2021-11-09 齐斐斐 南宝通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0342.html 1 爱国华侨武桂生 建起沧州第一所华侨捐资的学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