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间市向沧州行驶,经过沙河桥西侧,一通“县长吕公瑚生德政碑”便会映入眼帘。碑文上写着:“丁巳季夏,本镇西岸河决两口,波浪滔天,声闻十余里,奇灾也……民国七年十月立。”原来,这座碑记载的是1917年的子牙河发生洪水的往事。
岁月远去,但关于这座石碑,当地村民仍能说出许多故事。
村民们说,在1917年夏秋之交,河北、东北等地同时发生了罕见的水灾,大雨连着下了20来天,许多百姓缺衣少食、流离失所。
当年的《北京时报》报道:“河沿岸及其他避难人民约达三十五万”,“南运河决口三处,天津所属岌岌可危,食粮薪炭饮水等一概缺乏,西南关外以至南开南市,日本租界等处,一概水没胸膛,数十万遭水难民,扶老携幼,惨不可言”,“天津各河之水陡涨,沿河一带村庄尽成泽国。”
海河流域属于典型的扇形水系,上游支流繁多分散,而下游集中,河道上大下小,极易形成洪峰。仅清光绪年间,就多次发生水灾。光绪十二年(1886年),子牙河河间西岸决口;光绪十三年、十四年,滹沱河溢,水灾重者河间、献县;光绪十五年秋,阴雨连绵,山水下注,河间等四十州县被水淹;光绪十六年(1890年),河间昼夜大雨,平地水深二丈……
《河间县水利志》转引《旱涝史料》中记载,民国六年(1917年)8月13日,子牙河沙河桥冲决大堤一百余丈,河间被淹近四百余村。记载的正是石碑中的那场水灾。
石碑上还刻有一句话:“康熙三十九年直隶巡抚李文贞公奏请创修(子牙河堤),三百年来万民戴德。”
李文贞是谁?当地村民说,李文贞指的是时任直隶巡抚李光地。他历任翰林院编修、翰林学士、兵部右侍郎、直隶巡抚,协助平定“三藩之乱”,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去世,谥号“文贞”。
李光地担任直隶巡抚期间,治理河务、兴修水利。当时京城地区常遭受水灾,康熙帝命李光地疏通漳河故道。他前往当地考察,上奏称霸州、永清、宛平、献县等地因为疏浚新河,占用了民田一百三十九顷,请求豁免老百姓的赋税,得到了皇帝的批准。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皇帝御驾亲临子牙河视察治河工程,命令李光地在献县东西两岸修筑长堤。西堤连接大城,东堤连接静海,长约200余里。又在静海的广福楼、焦家口开辟新河道,引水入湖。从此下流更加畅通无阻,再无水患之灾。
《清史稿·李光地》对这段历史也有记载:“康熙三十九年,上临视子牙河工,命光地于献县东西两岸筑长堤,西接大城,东接静海,亘二百馀里”。
沙河桥这座碑文里不仅提到了李光地,还提到了当年的县长吕公瑚。写到:“公之清如水斯澄,公之慎亦详且精,公之勤弭灾捍患、百计兼营,乃能河唇堤岸前后告成,直与三百年前李文贞公后先媲美,莫与争功!漪与休哉,留得芳名……”将吕公瑚与清朝李光地治水相比,赞扬了两人一心为民的高尚品德。
“民国初,民生凋敝、社会动荡,当时的河间县长为民着想,多方筹谋,在财力紧缺的条件下,迅速修复了沙河桥一带被洪水毁坏的堤岸,难能可贵。”村民们说。
然而,此次修堤并未根除水患,1924年8月,因西部太行山区连降暴雨,子牙河沙河桥段决堤300余米;接下来的1925、1926两年,河间再次受到洪水侵袭……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子牙河才得到了彻底的治理。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岗南、黄壁庄等上游水库的修建,子牙新河的开挖,水患得以遏制,两岸防洪能力大大提高。
如今,1917年修建的这座抗洪纪念碑仍屹立于沙河桥镇,距今已隔百年。村民们说,现在的河间人或许很难想象100多年前子牙河发大水时的情形,以及水灾之下受尽苦难的人们,这座石碑将百年前的往事记录下来,也是在提醒人们增强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