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0日
第07版:07

范凤驰再出力作

百万文字汇就《汇水河》

红 红

这是发生在华北平原东南部一个县城的故事。

这里有工人罢工、农民抢粮,有乡贤济事、勇士抗倭,还有风俗潜移、政权更替……在六七十年的时间跨度里,这个小城以汇水村为中心演绎了一幕幕惊心动魄、富有传奇色彩的社会变革大剧。

近日,泊头市文化局原局长范凤驰又完成一部巨著——百余万字的长篇小说《汇水河》。这部长篇初稿一出,即广受好评。

范凤驰是沧州文化名人,多年来一直笔耕不辍,编撰出版过《大运河文学丛书》《泊头文史丛稿》《问津集》《探珠集》等近40套、上千万字的文化文学类著述,为泊头挖掘整理保存了大量灿烂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而创作这篇长篇小说的起因,缘于20多年前他读到陈忠实的一句话:“我要写一部死后可以当枕头的书”;10多年前,他又读到一句话:“没有写出长篇小说的人,不能称为作家。”

这两句话对热爱文字创作的他影响非常大,于是,他决定也写一部长篇小说,用自己长期积累的素材和骨子里的拼劲及韧劲。

写什么?思来想去,他决定写家乡。家乡的人,家乡的事,家乡的风土情,家乡的社会变革。

范凤驰的家乡在泊头市交河。那里有古老的文明,有独特的风俗;有曲折纵横的河流,有笔直宽阔的官道;有繁茂兴盛的集镇,也有曾经落后的乡村;有梵音袅袅的庙宇,有书声琅琅的校园;有热血贲张的烈士,有贪生怕死的懦夫;有勤劳善良的老妪,也有聪明伶俐的孩子;有明了世事的智者,也有不谙人情的愚人……

这里还有一个名扬津南的直隶第九师范学校,是20世纪上半叶津南革命的策源地。因此20世纪的华北平原,尤其是交河西部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社会革命、政权更替、乡贤济事、风俗潜移等,都离不开九师。

范凤驰生在这,长在这,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热爱这里的一江一河。

用他的话说就是“我是这片土地上成长的孩子,我的生命属于这片土地。只有把这的人和事写出来,才对得起生我养我的热土,才对得起父老乡亲,也才对得起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一定要让更多的后人,知道这里的人民是怎样的果敢坚毅、大智大勇。

于是,在构思了整体框架后,他于2015 年下半年开始动笔。因为当时手里还有几套书正在编撰,日常事务非常多,时间总是被排得满满的。他只能靠早起和晚睡挤时间创作。

当写到6万字的时候,他忽然感觉有些力不从心。

他力图从人情人性的角度写社会、写世事、写风云、写变迁,将波澜壮阔的政治风云、丰厚浓郁的地域风情、绚丽多姿的民俗文化、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朴实亲切的乡土语言、委婉凄美的乡情乡愁,畅快淋漓地都体现出来。

因为感觉驾驭不了这么重大的题材,他中途搁笔。2016年,一年未写。

不写,可又不甘心。作品里的那些人和事天天在脑子里转悠。于是2017年的3月到6月间,他又鼓起勇气写了10万字,随即打印出来。拿给身边几位文化底蕴深厚的朋友看。不想朋友们看了都大为赞赏,鼓励他一定写下去。

2017年11月到2018年3月,写了36万字;4月到8月,再修改再打磨。

2018年11月到2019年3月,写了56万字,5月到10月,接着修改打磨。

至此,100多万字的书稿全部完成,分上中下三卷。

小说以汇水河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横断面为背景,大跨度全息演示冀东南平原上几代人的生死轮回、繁衍生息。小说采集了大量丰富的、详实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传说、百姓礼俗、历史事件。从清末到高级社,各个相关的历史事件,错综复杂,千头万绪,但脉络清晰、无一遗漏。全书共200多个人物,其中重点人物30多个,均个性鲜明、形象突出。

业内人土评价,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作品以恢弘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表现了人们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作者对各色人等人性的刻画、演变、迷惘、冲突、挣扎,各个群体对各自信仰的坚韧、坚持、坚守以及顺应大势、适时而动的大小智慧,都写得精当仔细、严肃深刻,使得作品既有温度,又有厚度 ,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冀东南平原上的小百科全书和小天工开物的角色,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2021-11-10 红 红 范凤驰再出力作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0448.html 1 百万文字汇就《汇水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