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左金花
初冬,气温骤降,农田掉入萧寂模式。在泊头市四营乡孟付郜村,米多多家庭农场的地头上却一派繁忙。连片西兰花在田间“绽放”,如同一片绿色海洋。数十名工人正铆足干劲,采摘、选花、搬运……将一朵朵“致富花”装车运走。
“俺们第一年试种,怎么样,长得不错吧?你看,这花球多饱满,一个就能长到1斤多。”农场负责人孟凡雷笑着展示。
他说,这一茬西兰花已经收了10多天,刚上市时一公斤能卖到8块钱,现在就算行情回落,一公斤4块钱,效益也不错。现在他们已卖了20多万元的西兰花,刨去8万多元的成本,纯收入达到了10多万元。
“春一茬、秋一茬,俺们基本摸清技术了,明年就能推广种植,带着更多人种花致富。”终于找到方向,孟凡雷很是振奋。
原来,除了经营农场,他还是孟付郜村党支部书记。这些年,一直在探索特色种植,想带领村民在田里致富。
“普通果蔬,种植要建棚,投入不小。西兰花在大田种,生长周期短,效益也不错,而且周边种得少,市场竞争小。”今年春天,他和村委会副主任孟令森、村委员张晓娜、村委员马福河等人考察了几个蔬菜基地后决定,每人拿出1万元,试种西兰花,率先找经验。
“西兰花对生长温度要求高,它的种植地带随气温及月份变化不断北移。咱沧州的西兰花在5月、6月、10月、11月都能上市,正好填补空白市场。”孟凡雷说,西兰花不仅市场认可度高,且病虫害少好管理。“献县有个公司种西兰花年头长,我们也不怕辛苦,有不懂的就开车去看去学,管理上没遇到啥难题。”
3月栽苗,5月底收获,头一茬虽就试种了20亩地,但西兰花长势良好,每亩地纯收入3000多元,大大鼓舞了他们。
“试验证明,只要不发生天灾人祸,水肥和管理跟上,咱们这儿还是比较适合种西兰花的。”让他们觉得省心的,还有西兰花的销路。由于和献县的农业公司合作订单种植,该公司除了提供种肥和技术指导,还负责回收。“还有一部分我们走到学校、单位食堂,现在不愁销。”
看到西兰花里的致富潜力,今年秋茬,又有两位村民加入到了种植队伍,孟付郜村西兰花种植面积扩大到了50多亩地。
西兰花种植,也为闲适在家的村民开辟了一条收入渠道。由于植保、摘花都需要人工,种植季用工多时,每天要雇30多名村民。
“平常俺就在村里干点散活儿,一个月收入六七百元。西兰花丰收,俺跟着采花、装花,一天能挣到120元,忙上一个月,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脱贫户孟庆圆说。
“通过推进土地流转,引进优良品种,俺村已蹚出一条创新发展的农业新路,现在,不管是种花的农户,还是来打工的村民,收入都显著提升。”孟凡雷说,发挥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明年他们要将西兰花种植面积扩大到100亩,让兴旺的农业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